“我把车停在路边,让后排父母下车,只停了12秒,结果收了4元停车费,真是胸闷!”
“智慧停车”是上海交通部门为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无人值守、电子监管、自动计费、便捷支付”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收费转为执行咪表收费标准,旨在实现停车资源的共享利用,为车主提供更加轻松、便捷的停车体验。
然而,本该更便民的“智慧停车”,却让不少市民有“踩坑”之感。顾秀平、周振波等市人大代表认为,“智慧停车”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比如计费规则能否更具弹性、更人性化,停车标识是否清晰明确,申诉渠道能否畅通?
问题一:计费能否更人性些
智慧停车系统在规范秩序方面已显现成效——不少市民反映,小区门口原先长期被“僵尸车”占据,导致停车难,如今车位空置率显著提高,出行便利性增强,但是收费规则的便民性、合理性仍受到质疑。
记者探访发现,当前城市智慧停车收费普遍按照0-15分钟、15-30分钟、30-60分钟、1小时后每半小时为计费单元模式计收道路停车费。其中,0-15分钟时段,按不同区域路段收取2元-10元不等费用,最受争议的也是这一时段的收费。
“智慧停车”几乎没有起步免停时段,让不少车主吐槽, “这个路段从3分钟开始计费,精准的很。”“3分钟算客气的,我们学校门口2分钟,有时接个娃都来不及。”
“只要驶入一秒钟即开始计费。”有市民指称,他在太原路一侧靠边停车,下来买了个包子,包子两元钱,结果停车要四元钱,很郁闷。“有时候真的是有急事,需要在路边停一下,比如上个公厕,停两三分钟都要扣费。”
计费起点过低,不少市民甚至戏称“掐秒算钱=智慧”—— “临时停车,后座下车,都要收你3元钱。”
不同路段智慧停车收费略有差异
不同路段智慧停车收费略有差异
不同路段智慧停车收费略有差异
“摄像头监控,你只要开进车位几秒钟,就收到扣费短信。”一位浦东居民告诉记者,上海图书馆东馆外围停车位,过去收费员下午5点下班后免费,实施智慧停车后,24小时运行。市民张先生抱怨道,水城南路由人工改“智慧”后,“我只停了一分钟查看导航,也被收费”。
记者发现,为了躲避停车收费,有的市民甚至将车停在停车位以外,只因为“对比同路段未划车位区域免费,规规矩矩停车反而收费。”
为了逃避收费,一些市民将车停在停车位以外。
另外,部分设置在小区门口的路段,收费时段从晚7点至早6点,6点之后就按小时来计费,这与居民作息冲突,“太不人性了,谁早上6点起来去挪车?”
“现行规则未充分考虑便民原则。”市人大代表顾秀平认为,道路泊车属于公共资源,收费应该考虑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某些需要临时办事的人往往只需要停车几分钟,办好就走,却要付出15分钟的停车费,心理上会觉得吃亏,为了不吃亏往往要停满这段时间再走,这反而降低了停车资源的利用。
“智慧停车”计费能否再人性化一些?顾秀平建议,“智慧停车”能有个起步免停时段,比如智慧停车场实施15分钟内停车免费,对于市民有办事需要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电信、邮政、学校、超市附近道路泊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1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内免费的规则,“这样可以让办事的市民抓紧时间,争取在停车免费时间限制内将事情办好,尽快开车离开。”他认为,这种收费规则既可以保证停车规范化,又能显著提高泊位使用效率,增加城市运行效率。
问题二:标示维护是否到位
“以前这一片都是免费停车,现在全部电子计费了。但是收费标牌不清晰。”外企职员刘先生说,他在徐汇滨江一带停车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标记,当他收到短信通知,才知道自己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计费”了。后来,他特地开到原处看了看,才发现地面那个“扫描二维码,支付停车费”的标识被白线遮掩了。
市民龙女士称,她家附近的几条马路边智慧停车都有“二维码”标示,“但是下雨天简直惨不忍睹,全是树叶污泥盖着。”
记者发现,部分已建成的道路智慧停车场的地面标线和停车告示牌位置设置不够醒目,告示牌被树木遮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地面标线因磨损、落叶尘土遮盖、采光等问题让人难以辨认,一些停车位上的二维码容易被忽视,也很难被扫出。
另外,一些路段智慧停车公示信息,与现场实际设备设置情况不符。有些明明标着智慧停车的路牌,一旁依然有收费大叔上前来人工收费,让市民有些费解。
下雨天标示容易模糊不清
“一些地段的智慧停车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完善。”顾秀平建议,已公示智慧停车的路段,相关设施建设要及时跟上,不要让市民停车“没了方向”,当设备安装完成或未启用时,应按已公示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还建议,及时维护保持标识清晰,要让停车告示牌设置位置更加直观醒目,及时修剪可能遮挡告示牌的树木,定期对道路智慧停车场的设施进行维护,磨损的标线及时修补,落叶尘土及时清理,让人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管理导则》中明确规定,本市智慧道路停车场应在道路停车场起止停车位两端各设置一块道路停车收费标志牌,每个停车位均施划白色车位轮廓线,每个停车位上应安装二维码缴费信息牌、标注智慧道路停车场地面提示信息。各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所辖区域内智慧道路停车场标识标牌进行更新维护。确保现场标志牌标注的服务信息准确,存在表面污损、字迹模糊等情况的应及时清洁、更新,车位轮廓线、地面提示信息、二维码缴费信息牌保持清晰、完整,对出现破损的,及时进行修复、更新。
问题三:申诉渠道是否畅通
实施智慧停车后,停车计费全靠AI判定,这让不少市民感到无所适从。有市民反映,“那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提醒我有一笔75元的停车费待支付,当时就懵了——明明只停了一个多小时,怎么会产生这么高的费用?更让我无奈的是,根本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投诉、怎么申诉。”
“我停了7分钟,收费8元,收费标准明明写着15分钟内3元,我也不知道这费用怎么收的,申诉了也没用。”一位市民有些无奈。
由于恶劣天气影响和计费设备技术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系统生成的停车费账单存在误差,未达到100%正确,“产生有误账单,缴费人产生异议要求‘退费’,是否能‘退’,怎么‘退’,很多市民不知道相关渠道和流程。”市人大代表周振波说。
不少市民有过类似遭遇。一旦出现错误计费、重复计费等问题,他们在申诉时常常面临“客服难联系”、“处理周期过长”等困扰,过程令人焦头烂额。还有部分市民干脆选择置之不理、拒绝缴费,抱着“既然收费不合理,干脆不缴,看能怎样”的心态。
缴费人若对费用产生异议,该如何申诉?如果拒不缴费,又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周振波认为,这些信息都应当向社会公开说明、清晰告知。
对此,市交通委表示,目前上海停车APP已开通道路停车欠费异议申诉渠道,市民可以通过上海停车APP,输入车牌查询、补交相关欠费,有异议的欠费可以通过APP一键申诉,各区交通主管部门安排专人对市民欠费异议申诉进行处理,确认属于有效申诉的将主动消除其欠费,无效申诉的,会保留欠费,并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应进离场照片,便于市民核实,及时补交有关欠费。
如果欠费久拖不缴,会有什么影响?据悉,2022年,原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印发了《上海市道路停车欠费催缴和信用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文件明确规定,单辆机动车在本市单个区行政区域内的道路停车场,欠费行为累计达到3次以上(含3次)或者总计欠费金额达到200元以上(含200元),并经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催缴后,机动车所有人既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诉也未按要求补缴欠费,同时也无证据证明其非当事机动车驾驶员的,欠费信息可作为机动车所有人的失信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并向市信用平台归集。
市交通委表示,下一阶段,将持续提升上海停车中有关道路停车收费支付、申诉、咨询、退款的各项服务功能,通过发送进场、离场以及欠费补交、催缴通知,将线上、线下催缴方式相结合,完善欠费催缴提醒机制,优化催缴方式,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支付便捷度。
来源:上观新闻·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