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分拆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斑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截至公告日,阿里巴巴持有斑马约44.72%的股份,分拆完成后将继续持有超过30%的股份,斑马仍将作为阿里巴巴的“权益法被投资方”。
这意味着,这家由阿里和上汽共同孵化的智能座舱企业,正式开启了资本化进程。然而,在这条通往港股的繁华之路背后,却是斑马智行三年亏26亿的残酷现实。
斑马智行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年3月,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宣布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旨在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同年11月,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基金投资的旗舰项目。这家公司承载着两大千亿商业体对车联网的愿景。
斑马智行究竟是做什么的?
简而言之,它主要从事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三类解决方案:系统级OS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和车载平台服务。其核心产品基于自研的AliOS操作系统,已搭载于荣威、名爵、新宝骏等10余个品牌。
斑马智行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招股书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斑马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
斑马智行凭借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与全栈元神AI架构,协助主机厂打造智能化汽车。其自主研发的“元神AI”技术,甚至能将人与车机的交互时间从3秒缩短至0.3秒,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2018年9月,斑马智行完成超16亿元的A轮融资,由国投创新领投,云锋基金、尚颀资本跟投。2021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上汽集团、国投招商、云锋基金等四大股东联合向斑马智行增资30亿元。
去年12月,阿里与上汽签订“债转股+老股转让”协议,斑马整体估值高达260亿元人民币(约合36亿美元),与2021年B轮相比三年翻2.6倍。
目前,阿里巴巴通过多家子公司持有斑马智行约44.72%的股份,并控制40.17%的投票权;而上汽集团则通过相关子公司持有约34.34%的股份,控制37.16%的投票权。
光环背后,斑马智行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期间,斑马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2024年收入甚至同比下滑5.4%,呈现增长乏力之势。
更令人震惊的是亏损情况。同期净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26亿元,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53.9%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38.9%。
斑马智行将亏损主要原因归结为“高研发投入及OEM项目前期投入”。数据显示,2022-2024年期间,其研发支出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亿元,连续三年超过全年收入。
除此之外,斑马智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客户集中度较高。招股书显示,上汽集团是其最大单一客户,2022-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54.7%、47.4%、38.8%。
虽然斑马已进入吉利、长城、比亚迪、奥迪、大众等20余家主机厂供应体系,但上汽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既是斑马智行的重要供应商,也是其客户。2022-2024年期间,斑马向阿里巴巴采购的金额分别为1.79亿元、2.81亿元、2.6亿元,分别占公司采购总额的53.5%、58.4%、50.5%。
这种既是股东又是客户/供应商的关系,虽然带来了业务稳定性,但也引发了市场对斑马智行独立运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质疑。
正当斑马智行奔赴港股之际,一场风波突然袭来。
8月22日,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夏莲在朋友圈发布近千字长文,直指斑马智行“上市圈钱”“业务前景堪忧”,并痛斥部分高管“人品与价值观问题”。
作为从首轮融资就深度参与公司发展的核心管理层,夏莲的公开指责具有特殊的分量。她透露离职时“帮助好友将斑马估值压低50%”,暗示公司估值存在泡沫。
夏莲的炮轰时间点与斑马智行2024年4月的人事震荡高度关联。时任联席CEO张春晖卸任,由阿里文娱背景的戴玮接棒。戴玮曾任优酷运营负责人,2024年空降后主导斑马智行业务战略。
这场风波给斑马智行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外界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产生质疑。
尽管争议不断,斑马智行的上市计划仍在稳步推进。根据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披露,募资净额的40%将用于“元神 AI”大模型及舱驾一体OS迭代;25%用于扩大中国OEM份额;15%用于欧洲、东南亚市场本地化;10%用于战略并购;10%用于营运资金。
港交所已于8月20日在官网挂出斑马智行申请版本,按照港股惯例,最快可于11月启动聆讯,若顺利通过,12月可完成挂牌。
斑马智行这次分拆上市,是阿里巴巴推进“1+6+N”组织变革里的关键一步。回溯到2023年3月,阿里就启动了这场重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核心之一就是不断剥离非核心资产,让业务布局更聚焦。
从2024年12月27日开始,斑马智行就不再算进阿里巴巴集团的合并报表了。不过分拆之后,阿里并不会完全放手,依然会持有斑马超过30%的股份,斑马也还是阿里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对象。
对于这次分拆,阿里方面提到,这样做能更好地体现斑马自身的价值,让它的运营和财务情况更透明,投资者也能更清楚地判断斑马和阿里各自的业绩水平与发展潜力。
另外,斑马主打的汽车系统解决方案本身有独特性,分拆后更容易吸引到专门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者,同时在客户、供应商,还有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面前,也能树立更独立的品牌形象。
至于斑马这次IPO筹来的钱,计划主要用在三方面:加强研发投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以及拓展全球业务。
但往长远看,智能座舱这条赛道虽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华为这些对手已经后来居上,而且车企自己研发相关系统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斑马分拆上市后能不能摆脱过去的依赖,找到一条能持续盈利的路子,现在还说不准。
阿里巴巴的“造富运动”又一次启动,但投资者是否会为这家三年亏了26亿的“亲儿子”买单,还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