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车展的门票,建议改名叫“找不同”答题卡——以前逛车展,是数着宾利的翅膀、劳斯莱斯的欢庆女神、兰博基尼的公牛,现在逛车展,得拿放大镜找:“咦?去年那个闪瞎眼的16号馆呢?”答案是:没了。
2024年还挤着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莲花的“豪车展馆”,今年直接换成了小米/红旗/广汽本田/小红书/宁德时代——简单说,从“亿万富豪后花园”变成了“科技宅男俱乐部”。更扎心的是:不仅超豪华品牌集体跑路,连雷克萨斯/捷尼赛斯/捷豹路虎这些“二线豪门”也跟着溜了,算上去年缺席的玛莎拉蒂/英菲尼迪,8大外资豪车今年集体“退学”,成都车展的“含豪量”直接从99%暴跌到0.5%,比A股散户的账户余额跌得还狠。
有人说“车展不行了”,可官方数据摆着呢:120个品牌、22万平方米展区、1600辆展车,规模比去年还大。不是车展凉了,是以前那群“站C位的豪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被观众跳过的广告”——毕竟谁也不想花钱搭个展台,结果观众全跑去隔壁看小米SU7的“时空胶囊”,或者围着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讨论“续航能不能绕地球半圈”。
一、从“豪车展馆”到“科技展台”:车展的面子,终于换成了里子
16号馆的消失,比任何数据都更扎心。
2024年的成都车展,16号馆是“流量密码”——哪怕买不起,观众也要挤进去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假装在提车”。那会儿保时捷的展台永远围着三层人,宾利的销售顾问穿得比新郎还正式,莲花跑车的引擎声能盖过隔壁馆的主持人。可今年呢?16号馆的C位给了小米,人家展台摆着人形机器人跳科目三,观众笑得比看超跑时还开心;红旗的“东方豪华”展区,大爷大妈坐着按摩座椅不肯走;宁德时代的电池解剖模型前,一群理工男拿着手机拍参数,比看豪车底盘还认真。
这哪是“豪车展馆消失”?分明是“车展的价值坐标系彻底换了”。以前车展是“奢侈品展销会”,豪车来是为了“刷存在感”——反正中国人好面子,只要Logo够大、车标够闪,总有人愿意为“社交货币”买单。可现在观众不买账了:你说你豪华,你的自动驾驶能比小鹏XNGP还稳吗?你的续航能比蔚来换电站还方便吗?你的车机系统能比理想L系列还懂带娃吗?
去年玛莎拉蒂、英菲尼迪先溜,今年超豪+二线豪华集体撤,不是车展没吸引力,是豪车突然发现:自己花几千万搭的展台,观众看完转身就去订比亚迪仰望了。与其在这儿当“背景板”,不如省下参展费去搞电动化转型——虽然转型也没见得多积极,但至少比在车展上被“公开处刑”强。
二、外资豪车的“退群”:不是不想来,是真的“来不起”了
有人说“豪车不差钱,不参展是因为傲娇”,这话要是放在5年前还行,现在说出来,怕是连宾利的销售都想笑。
先算笔账:一个超豪华品牌参加A级车展,展位费+搭建费+人员成本+公关推广,少说5000万起步——相当于卖10台宾利添越(均价300万)的利润。可现在中国超豪华市场啥情况?乘联会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超豪华车进口量开始下滑,2024年加速跌,2025年上半年“跌势更猛”。宾利、劳斯莱斯虽然还在“高位徘徊”,但销量同比降了15%;玛莎拉蒂更惨,直接“跌成了三线”;也就法拉利靠着限量款硬撑,可法拉利一年才卖几辆?
卖不动车,还花5000万参展,这不是“土豪”,是“冤大头”。更扎心的是“参展效果”——以前豪车展台的留资客户(留下联系方式的潜在买家)能有30%转化,现在10%都悬。去年某二线豪华品牌参展,花了3000万,最后只成交了2台车,销售总监回去就被老板骂“败家子”。今年捷尼赛斯直接官宣“不参展”,理由说得委婉:“聚焦线上体验”,翻译过来就是:线下参展,性价比太低了。
再说“品牌面子”。以前豪车来车展,是“俯视众生”——你们中国品牌还在拼性价比,我们早就玩“手工定制”“百年传承”了。可现在呢?比亚迪仰望U8卖109万,订单比宾利添越多;蔚来ET9卖80万,年轻人排队订车;理想L9车主,以前都是开宝马X5的。当中国品牌的“高端车”销量比你还高,技术比你还新,你再开个“豪车派对”,不就成了“班草突然发现自己没隔壁学霸帅,还硬要上台表演”?尴尬啊!
雷克萨斯的缺席最能说明问题。这个曾经靠“进口品质”在中国加价卖车的品牌,2025年7月销量同比跌了35%,原因很简单:它还在主推燃油车,而中国消费者早就集体“转电动”了。你说你“混动技术牛”,比亚迪的DM-i比你省油;你说你“保值率高”,特斯拉Model Y二手价比你还坚挺。这种时候还来参展,不是等着被观众问 “什么时候出纯电平台”吗?与其丢人,不如回家搞研发——虽然研发也没见得多快,但至少能拖一天是一天。
三、中国消费者的“觉醒”:从“Logo崇拜”到“技术平权”,我们早就不看车标了
豪车集体退展,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车展不行”,也不是“豪车没钱”,而是“中国消费者变了”——我们终于从“Logo崇拜”里醒过来了,开始明白:真正的豪华,不是车标有多闪,而是技术有多强、体验有多好。
10年前中国人买车,看的是“面子清单”:BBA是“成功人士标配”,买玛莎拉蒂的“非富即贵”,开劳斯莱斯的“得叫老板”。那会儿谁要是开辆比亚迪,哪怕配置再高,也会被问“咋不买个合资车?”可现在呢?00后买车,第一句话是“有没有城市NOA?”90后宝妈选车,先看“有没有后排娱乐屏和小桌板”;80后企业家换车,琢磨“续航够不够跨省出差,充电方不方便”。至于车标?“只要车够好,比亚迪标我也认”——这届消费者,早就把“Logo溢价”的遮羞布撕了。
超豪华市场的下滑,更能说明问题。乘联会说“超高端消费群体购买力放缓”,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的原因是:以前买超豪的人,现在开始买中国品牌的“高端新能源”了。比如某互联网大佬,去年刚提了辆仰望U8,理由是“能原地掉头,过泥潭比宾利添越还稳”;某上市公司老板,把劳斯莱斯幻影换成了蔚来ET9,因为“行政版的后排能办公,比幻影的星空顶实用”;就连以前买玛莎拉蒂的富二代,现在也开始订小米SU7 Max——“科技感拉满,开出去比玛莎更有话题性”。
这哪是“购买力放缓”?分明是“消费升级的方向变了”。以前“高端消费”是“买别人的认可”,现在是“买自己的体验”。你说你宾利内饰用了多少张牛皮,可我理想L9的座椅能按摩、能通风、还能调零重力模式,长途开车腰不疼;你说你劳斯莱斯的星空顶多浪漫,可我蔚来ET9的后排能投屏开会,还能一键切换“静音模式”,谈生意比在办公室还方便;你说你兰博基尼跑得快,可我比亚迪仰望U9,零百加速2秒级,还能“横着走”,赛道上见了谁都不虚。
当中国品牌把“豪华”从“材质堆砌”变成“技术赋能”,当消费者发现“不买外资豪车,体验反而更好”,外资超豪的“绝迹”就是必然——毕竟谁也不想花几百万买个“除了Logo啥都没有”的车,除非你是真的“人傻钱多”,但现在中国消费者,早就不傻了。
四、自主品牌的“逆袭”:不是我们太厉害,是对手实在“躺平”太久了
有人说“外资豪车退展,是给自主品牌腾地方”,这话只说对了结果,没说对过程。自主品牌能“杀”进高端市场,靠的不是“运气”,是“别人躺平的时候,我们在拼命跑步”。
5年前,外资豪华车还在“玩套路”:BBA把海外淘汰的平台拉到中国“加长轴距”,美其名曰“中国特供”;雷克萨斯拿着20年前的混动技术“炒冷饭”,说“这才是永恒的经典”;捷豹路虎的车机系统卡得像“老年机”,还嘴硬“我们专注驾驶体验”。那会儿他们觉得:中国人不懂车,只要把车标做大、价格标高,就能一直收割。
可自主品牌在干啥?比亚迪憋着劲搞三电技术,现在刀片电池、DM-i混动全球领先;蔚来砸钱建换电站,解决用户“续航焦虑”;小鹏死磕自动驾驶,XNGP已经能在无高精地图的城市里“闭眼开”;理想盯着家庭用户的需求,把“奶爸车”做到了“比宝妈还懂带娃”。我们没有一开始就喊“要做豪华车”,而是先把“基础题”做满分:续航、智能、安全、舒适,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点,我们一个个突破——等外资豪车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连“基础题”都快不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