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富士康 “绑定” 了十余年的郑州,这次直接使出的最狠一招 。
砸300亿巨资布局高世代面板!近日签约落地的惠科光电项目,一旦建成年产值将破 500 亿,不仅是郑州千亿光电显示集群的 “定盘星”,更是其供应链破局反击的重要筹码。
谁能想到?曾将80%外贸攥在单一企业手中、加工贸易占比超7成的郑州,如今竟用一块车载面板重构产业逻辑——不与重庆成都合肥拼消费电子规模,发力车企专属配套。
这背后,是郑州的清晰野心:以惠科补全汽车供应链为起点,借比亚迪百万辆产能冲击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再引玻璃基板、驱动IC 企业集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破万亿,形成“新能源+高端制造” 的自主产业生态。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这块面板不只是郑州产业基因的改写者,更是中国加工贸易城市 “从依附到自主” 的转型范本。
郑州:加工贸易的“低附加值死循环”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过去四年,富士康的产能外迁像一场 “产业地震”:郑州手机产量较巅峰时直接腰斩,经济增速比全国水平低 3.5个百分点。郑州这座被 “富士康依赖” 捆绑了十余年的城市,站在了代工模式的悬崖边。
回溯往昔,富士康在2010年的落户,曾是郑州经济发展的一记“强心针”。当年9月16日,富士康郑州厂区破土动工,凭借惊人建设速度,2011年便迅速投产,让郑州一举跃升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手机生产基地,当年产量达2445 万台。
此后产量一路高歌猛进,2014 年首次破亿,2017年更是接近3 亿台,彼时郑州富士康占全球iPhone 产量近40%,“全球7 台手机就有一台产自郑州” 的盛景,无疑是这座城市的高光时刻。
这份繁荣对郑州的重塑立竿见影:此前郑州以传统制造、资源产业为主,电子信息产业近乎空白,经济活力和外向度欠佳;
富士康扎根后,不仅填补空白,更以 “代工 + 协同” 模式吸引 200 多家配套企业集聚,推动 GDP 从 2010 年 4000 亿元(全国第 22 位),跃升至 2021 年 1.27 万亿元(全国第 16 位)。
外贸进出口更是 “一步登天”:
2010 年郑州全市进出口总额为51.6亿美元,富士康落户次年便飙升至358.3 亿美元,2021年更是高达924.2亿美元(5892.1 亿元),创历史纪录,十年间增长近17 倍。
河南也借此连续10 年排名中部外贸第一、连续5 年位居全国前10 位,彻底打开了外向型经济的局面。
据2019年统计,郑州富士康以 316 亿美元出口额登顶全国;2021 年其出口占郑州全市 82%,远超太原、成都等城市 30% 的依赖度,“单企撑外贸” 格局全国罕见。
河南省政府2023年1月发布数据印证这点:富士康进出口额约占全省进出口总额60%,占郑州市进出口总额80%,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于依赖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型企业,让郑州经济发展暗藏巨大隐患。
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全球供应链格局悄然生变,富士康出于战略考量,在印度、越南等地新建工厂,转移部分产能。
2017 年巅峰后,2018-2019 年产量降幅超 30%,2020 年疫情再降三成;2024 年手机产量较顶峰缩减超 50%,手机出口占比从 2021 年 54% 跌至 38%,富士康在郑州产业链中加速边缘化。
2020-2024年郑州市进出口总值
经济增长数据也因此蒙上阴影,2024 年郑州GDP 较2021 年仅增长14.5%,低于全国同期增幅3.5个百分点;同期外贸进出口下降5.53%,低于全国17.6 个百分点。
河南更是在2024 年被安徽超越,痛失“中部外贸第一省” 地位,GDP 排名也被四川反超,滑落至全国第六。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郑州经济长期被加工贸易“绑架”——加工贸易占比超7成,这种过度依赖单一模式的结构,让城市始终停留在微笑曲线最底端,发展与国际市场价格差的稳定性关联密切。
赚取的仅是微薄加工费,核心零部件完全依赖外部采购,缺乏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甚至连手机面板都要从外地调运。
一旦外部订单流失、核心企业产能转移,经济发展便如无根之萍,陷入“订单来了就繁荣、订单走了就停滞” 的低附加值死循环。
郑州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破局”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郑州没有沉沦。当多数人以为它会困在手机代工的死循环里时,这座城市却借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绝地反击。
谁能想到?郑州的逆袭,恰恰踩准了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爆发窗口期”—— 这一产业已稳稳接过房地产的“接力棒”,成为中国经济又一个10 万亿级支柱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只是汽车制造的单点升级,更像一条“产业纽带”,把能源、交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牢牢串联,形成了比消费电子更庞大、更具抗风险能力的生态网络。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电动化” 革命,彻底打碎了燃油车时代的“技术铁壁”:过去造乘用车必须突破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壁垒,如今被智能座舱、车载电子、电池管理系统取代。
这种规则重构,最先改写的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城市版图—— 深圳、合肥、西安、长沙、常州等昔日“非传统汽车城”,凭借对新赛道的快速响应,迅速崛起为新能源汽车之都;而那些依赖传统燃油车制造的基地,却不得不面临产能过剩、洗牌出局的巨大压力。
而这,恰恰给了没有乘用车根基的郑州“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毕竟,比起房地产的地域局限、手机代工的订单依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重构,第一次让郑州有了“从零到一” 掌控产业主动权的可能。
要知道,燃油车时代的郑州,即便手握宇通客车这样的商用车龙头,也始终挤不进乘用车强市阵营,只能眼睁睁错过市场红利;但在新能源赛道上,它终于不再“被动跟随”,而是主动按下了“加速键”。
郑州的行动步步清晰:2021年签约比亚迪锚定转型,2022 年提出打造新能源“第一城”;2023年比亚迪基地投产,年产20 万辆助其跻身全国前十;2024 年基地单产54.5万辆,带动全市产量较2021 年暴涨16.2倍。
这份“三级跳” 成绩单,不仅改写郑州产业格局,更推动河南2024 年汽车产量破140 万辆,首次跻身全国汽车产量十强省份。
但郑州未止步于“造整车”,更不满足“比亚迪带配套” 的表面繁荣:一方面,深圳靠比亚迪自研电池、电控,合肥引蔚来后布局电池、芯片上游,两地均以“垂直整合核心环节” 握稳主动权,为新能源强市树立标杆;
另一方面,郑州有过往代工依赖的教训,如今虽有比亚迪带配套,核心部件与技术标准仍由车企主导,本质仍是“被动配套”。
要破局,就需学深圳合肥模式,掌控关键核心部件实现“主动控链”,显示产业正是其关键抓手。
智能电动化下,汽车已成“移动智能终端”:高端新能源车搭载5-8 块屏,车载显示占智能座舱成本超15%,且这一领域能承接郑州过去手机代工的电子信息基础。
于是,惠科300亿面板产线成了“定盘星”:不跟重庆、成都拼消费电子显示,不随合肥、武汉搞全场景布局,只锚定“新能源汽车专属配套” 且要“有主动权”。
随着惠科落地,玻璃基板、驱动IC 等上游企业也会陆续跟进—— 郑州新能源汽车的 “显示供应链闭环” 正加速形成。
这背后,是郑州清晰的算盘:以显示产业为抓手,既补上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的短板,把供应链主动权从 “车企端” 拉回 “本地端”;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向 “高端显示制造” 升级,最终实现 “新能源汽车+显示产业” 的双向赋能,彻底筑牢 “链主之城” 的根基 。
这一次,郑州要的不只是 “产业繁荣”,更是 “产业安全”。
就连 “老朋友” 富士康,也成了这场转型的配角:去年河南与富士康的新合作,不再是低附加值的“手机组装订单”,而是聚焦电动车整车、储能电池等新能源领域—— 这一转变更印证了郑州的产业主动权。
过去是郑州围着富士康的代工订单转,如今是富士康跟着郑州的新能源新赛道走,彻底扭转了“单一企业主导城市产业” 的旧格局。
不过从“全产业链自主” 看,郑州仍有短板:当前本地动力电池以比亚迪系(郑州弗迪电池)为主,缺乏非比亚迪系本土企业。作为占新能源车成本30%-40% 的“命脉部件”,若长期依赖单一供应,仍存类似富士康依赖的被动风险。
因此,郑州可依托河南南阳锂矿等资源,吸引外部电池龙头落地,同时扶持本地企业切入电池材料环节,并联动宇通等车企形成多元需求,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安全布局。
唯有如此,郑州才能真正从 “代工之城” 蜕变为经得起波动的 “链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