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陆天然/文
当伦敦的马车夫在1908年嘲笑第一辆福特T型车“跑得比马还慢”时,他们不会想到,二十年后马车行业会因汽车的普及而彻底消失。商业史的铁律从来残酷:当一个领域风平浪静、毫无困难可言时,不是因为它足够完美,而是因为时代的车轮已从它身上碾过,将其甩在进化的轨道之外。那些宣称“没有困难”的舒适区,本质上是被时代标记的“废弃站”,等待着被新秩序清扫出局。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家电巨头夏普,曾在CRT电视领域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工程师们沉迷于“把显像管做得更薄”的技术优化,却对刚刚萌芽的液晶技术视而不见。当三星在面板研发中遭遇材料断裂、像素失真等重重困难时,夏普的会议室里还在讨论“如何让老技术多赚五年钱”。直到2016年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前社长町田胜彦才在回忆录中忏悔:“我们错把没有困难的‘舒适区’当成了护城河,却不知时代早已为我们挖好了坟墓。”
生物学中的“用进废退”法则在商业世界同样生效。诺基亚塞班系统团队曾骄傲于“零漏洞”的稳定性,当安卓系统团队为解决碎片化问题焦头烂额时,他们嘲笑对手“自寻烦恼”。可当用户开始追求触屏体验时,毫无困难的塞班系统突然变成了最大的困难——它根本无法适配新的交互逻辑。2013年诺基亚手机业务贱卖时,CEO那句“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道尽了所有死于“无困难陷阱”者的悲哀:时代淘汰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因为它早已在困难丛生的新赛道上疾驰而去。
19世纪美国西部淘金热时,真正赚到大钱的不是挖到金子的人,而是在淘金路上卖水、卖牛仔裤的人。当某条赛道上挤满了寻找“无困难路径”的投机者时,恰恰说明这里的价值已经被过度开采。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无数“点击就能赚钱”的项目涌现在硅谷,连咖啡店老板都在兜售“网上卖花”的商业计划,结果呢?那些宣称“零风险、高回报”的项目,90%都在泡沫破裂后尸骨无存,反而是亚马逊、eBay这些在物流延迟、支付安全等困难中摸爬滚打的企业,成了幸存者。
风险投资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当某个领域突然变得“没有困难”时,往往是撤资的信号。2015年中国O2O外卖大战时,某平台为抢占市场烧钱补贴,用户花1元就能点到20元的餐,商家抱怨“每单倒贴3元”,看似没有竞争困难的市场,实则是资本堆砌的虚假繁荣。当补贴停止,大量依赖补贴的商家和用户瞬间消失,留下的只有美团、饿了么这些在供应链优化、骑手管理等“硬骨头”上啃出经验的企业。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说:“如果你发现一个行业毫无挑战,赶紧离开,因为聪明人早就绕过它,去攻克下一个困难了。”
敦煌莫高窟的匠人们在唐代达到艺术巅峰后,宋代的壁画逐渐走向程式化,因为工匠们掌握了“完美复制前朝技法”的诀窍,再也不用为创新发愁。结果呢?宋代壁画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转折点,之后数百年再未超越唐代高度。商业世界的创新逻辑与此如出一辙:当某家企业宣称“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时,它的技术护城河就开始变成墓碑。
柯达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因为担心冲击胶卷业务而将技术雪藏。工程师史蒂夫·萨森回忆:“我们向管理层展示样机时,他们说‘这东西很好,但别让胶卷部门知道’。”当柯达在胶卷领域享受着“没有竞争对手”的安逸时,索尼、佳能正在数码相机的像素大战中杀得血流成河——每一次像素提升都是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每一次防抖优化都是光学镜片的革新。2012年柯达破产时,仓库里还堆着1000万盒未售出的胶卷,而它的数码相机专利,早已被竞争对手买走用于迭代技术。历史学家说:“死于安逸的企业,墓碑上都刻着同一句话:这里曾是困难绝迹的地方。”
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中国互联网用户只有890万,美国投资者嘲笑他“要在沙漠里建购物中心”。可马云偏偏选择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最困难的命题——当时中小企业连上网都不会,更别说在线交易。当其他创业者在门户网站、游戏等“短平快”领域厮杀时,阿里巴巴在信用体系缺失、物流网络落后的困难中,硬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菜鸟物流”等创新蹚出了路。如今看来,正是那些被视为“不可能解决”的困难,成了阿里巴巴最深的护城河。
埃隆·马斯克的创业轨迹就是一部“困难追踪史”:从PayPal到SpaceX,从特斯拉到Neuralink,他选择的每一个领域都被视为“疯子才会碰”。当传统火箭公司用“买现成零件拼装”降低成本时,SpaceX非要自己研发可回收火箭,前三次发射全部爆炸,第四次成功时工程师们在废墟旁抱头痛哭。马斯克却说:“如果一件事不够困难,它就不值得去做,因为那意味着别人早已做过,或者很快会被超越。”这种主动拥抱困难的偏执,让他在火箭回收、电动车电池等领域建立了难以撼动的技术壁垒。
1859年,当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失败时,英国《泰晤士报》嘲笑“这是人类最愚蠢的冒险”;如今,全球95%的国际数据传输都通过海底电缆完成。历史总是重复着同一个剧本:那些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最终成为时代的注脚;而那些把困难当作阶梯的人,终将站在时代的肩膀上。
当你抱怨某个行业“太难做”时,不妨想想:这恰恰说明它还有进步的空间,还有未被发掘的价值。真正危险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身处一个“没有困难”的真空地带——那里没有竞争,没有创新,也没有未来。就像森林中的树木,只有在风雨中不断伸展根系、向上生长,才能避免被灌木埋没;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更简单:若想不被时代抛弃,就必须在困难中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时代。
那些在困难中咬牙前行的身影,或许暂时显得狼狈,但请记住:时代的聚光灯,永远打在敢于直面挑战的人身上。因为它知道:没有困难的地方,早就是一片被遗弃的荒原;而困难丛生之处,正在孕育下一个时代的传奇。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