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丰田埃尔法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谜团,长久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上海某家公司掌握着这款豪华MPV的进口配额,进而操控着其市场价格。然而,深入探究后发现,这一说法似乎只是市场谣言。
提及的“上海公司”,外界普遍猜测指的是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的确,这家公司在2016年获得了全国首张平行进口汽车CCC认证,成为合法平台。但平行进口渠道始终是主流市场的补充,尤其在“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后,其规模大幅缩减,更不可能成为丰田的官方总经销。因此,将其视为“幕后黑手”的说法,实属无稽之谈。
事实上,丰田埃尔法以及所有进口丰田车型在中国的总经销权,牢牢掌握在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TMCI)手中。作为丰田在中国的总部窗口,TMCI不仅负责进口车的统一管理,还通过广汽丰田经销网络销售这些车型。因此,消费者在各地广汽丰田4S店所见到的“进口埃尔法”,其供货源头正是TMCI。
丰田通过TMCI严格控制埃尔法的进口数量,仅引进顶配版本以维持其市场稀缺性。而广汽丰田渠道则通过“配额+考核”机制进一步操控市场。经销商想要获得埃尔法的配额,就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低利润车型销售任务。这种绑定策略使得埃尔法成为了经销商获取利润的筹码,一台车的加价足以弥补多台低利润车型的亏损,从而造就了“加价王”的神话。
在经销商层面,尽管核心经销商集团没有决定权,但它们在接受TMCI与广汽丰田的配额后,拥有二次分配的权力。这导致消费者常听到“配额难拿”“必须配套购买其他车型”等话术,实则是经销商在转嫁压力。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埃尔法的价格虚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一度盛传的“安利捷是全国总代”的说法也不攻自破。安利捷作为丰田在华的重要经销商集团之一,确实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它并非总经销,更不具备“全国唯一”的地位。它在体系中扮演的是重要分销商的角色,而非幕后操盘手。
近期,埃尔法的加价幅度从30万骤降至2.75万,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甚至被称为“崩盘”。但实际上,崩的是经销商的盈利逻辑。过去,一台埃尔法的溢价足以覆盖多台走量车的亏损,经销商因此拼命抢夺配额。然而,如今仅剩2.75万的加价空间,已不足以维系渠道的生存,靠埃尔法续命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所谓“上海公司”操控埃尔法市场的传闻只是平行进口市场的残影,真正的幕后黑手始终是丰田自己。通过TMCI控制进口数量,通过广汽丰田体系绑定配额,再经由经销商层层加价,共同铸就了埃尔法在中国的荒诞价格神话。而今,加价幅度的骤降,并非某个神秘公司的倒塌,而是整个市场溢价模式的崩溃。
来源:https://www.drd.com.cn/kuaixun/202508/9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