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MTguanchawang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2024年7月,张国富空降北汽蓝谷担任总经理,仅8个月后就火箭式升任董事长,成为这家深陷亏损泥潭新能源车企的新掌舵人。彼时的北汽蓝谷,销量停滞、累亏难止,张国富带着“实战派”光环而来,提出“创业型公司”转型理念,誓言三年“再造一个北汽蓝谷”。然而,从其上任后的种种表现及公司发展态势来看,所谓的“实战”更像是虚有其表,北汽蓝谷的未来依旧迷雾重重。
近期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北汽蓝谷上半年营收95.2亿元,同比暴涨154%,销量6.7万辆激增139%,经营现金流五年来首次转正,资本市场也随之沸腾,财报发布前一个月股价逆势上涨22%,市值突破500亿。然而,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是巨大的财务“黑洞”。上半年净亏损23.1亿元,毛利率深陷 -5.47%的负值区间,意味着每卖一辆车亏损超3万元。自2020年至今,北汽蓝谷已累计失血超300亿元,如此惊人的亏损数字,让人不得不质疑张国富“实战派”的能力。
“以价换量”策略是造成这场失血的核心推手。为刺激销量,极狐品牌多款车型大幅降价,阿尔法T5起售价下探至11万元区间,阿尔法S5高配版降至16万内,考拉S入门价跌破10万元,享界S9增程版相比纯电版本直降9万。降价虽在短期内拉动了销量,却使品牌溢价彻底瓦解,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是去年同期的2.5倍,成本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经营结构严重失衡。
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北汽蓝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期末至2024年的73.91%、70.10%、79.89%、77.41%和75.33%,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0.25%。叠加公司的持续亏损,北汽蓝谷不得不再启60亿元定增计划,主要由北汽集团及福田汽车承诺认购,这已是其近五年第四次大规模融资,累计募资超200亿元。依赖外部输血管道尤其是国资续命,恰恰证明了北汽蓝谷“创业”成色不足,张国富所谓的销量跃进,不过是以牺牲利润和长期竞争力为代价的短期冲刺。
尽管北汽蓝谷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7.6亿元,同比增长48.5%;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再增63%至10.7亿元,但无论是投入资金规模,还是投入产出比都远低于行业水平。其自研平台BE22核心技术仍依赖华为全栈方案以及宁德时代的电池方案,在最关键的“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缺乏自主造血能力。
与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巨头相比,北汽蓝谷的研发费用远远落后。行业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不断挤压北汽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北汽不得不“以价换量”的核心原因。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北汽蓝谷在市场竞争中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只能被动挨打。即使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研发投入的“无效化”,让北汽蓝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北汽蓝谷的极狐与享界,本应形成高低搭配的攻防体系,极狐锚定大众市场,享界借力华为技术冲击高端。然而,现实中的双品牌却陷入了互相打架的局面,并显著依赖于“低价”策略,以至于受市场竞品影响明显。
从技术层面来看,极狐与享界均采用BE22平台,在技术上很难形成区隔,且存在着资源争夺的隐患。而智界则由华为与奇瑞共同开拓专属的E0X-L平台,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同时,享界为了销量达标,不得不降价与极狐S形成直接竞争,进而导致了极狐S的断崖式下滑。
在市场表现方面,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支撑,享界与问界受市场竞品的影响非常明显。如享界S9增程版仅维持了1-2个月热度,7月销量同比腰斩;极狐的主力销量支撑如极狐S5与极狐T5在7月,都呈现出销量大幅下滑的局面,产品影响力仅仅维持在新款上市的60天内。
与吉利旗下的极氪与领克相比,北汽蓝谷的双品牌战略显得尤为失败。吉利通过技术平台切割和区隔用户场景,如领克用CMA架构、极氪用SEA浩瀚架构,以及领克主打年轻运动,极氪聚焦豪华科技,逐步化解内耗。但北汽极狐无牌可打,张国富的主要发力方向也偏离了解决双品牌困局的关键,导致“极狐降得快,享界上不去”,双品牌战略沦为了一场零和游戏。
张国富将“营销、成本、质量”作为北汽蓝谷的三大目标,提出要all in享界,并且在2025年将享界和极狐1:10的销量占比,提升至1:3,基本是抱紧华为的大腿,以及积极地投入内卷。然而,随着华为所匹配的队友越来越多,“沾华即火”已经成为过去式,真正的销量密码,是华为模式+技术大厂的融合,“E0X-L平台”与“智界双7”的爆火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受限于北汽自研技术板块的薄弱,享界这个品牌在整个“鸿蒙智行”体系里实则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智界、问界,以及即将带来首款产品的“尚界”,乃至于华为其它的央企伙伴如东风以及广汽,都是享界的潜在“致命”对手。
张国富推动的“降本一把手工程”,本质仍是行政指令式的运动式改革。他要求降本,却至今没有拿出来结构或是体制优化的方案;他强调市场化营销,但极狐冠名CBA、享界+沈腾的决策,仍由领导偏好而非用户数据分析驱动。这种“新口号包裹旧逻辑”的伪革新,与市场倒逼的系统性增效存在本质差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汽蓝谷的问题。
张国富对北汽蓝谷开出“双品牌协同”以及“市场化”这两张药方,从表面上看,他对企业的“症状”诊断看似精准,销量低迷需“上量”,品牌老化需“焕新”。但从深层来看,北汽蓝谷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销量数字,而在于长期依赖B端与合资输血等现象的背后,其难以形成自我供血的发展模式。
他的解决方案看似新颖,实则仍是“输血续命”与“降价换量”的老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有大概率使北汽蓝谷的销量暴增成为一场“短暂的狂欢”。北汽蓝谷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国企转型困境”,张国富虽然打开了销量闸门,但能否彻底疏通盈利之河,才是真正的“实战”考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似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北汽蓝谷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
张国富的“实战派”人设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眼球,但北汽蓝谷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而深层次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短板、双品牌内耗以及市场化革新等问题,北汽蓝谷很难走出亏损的泥潭,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场所谓的“创业”之旅,或许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