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金融机构每年数十亿的返利投放,一边是二手车商日益艰难的生存处境,巨额资金在流转途中神秘缩水。
“去年我们店贷款成交了300多台车,今天才知道金融机构返利政策能有15%-20%,最后算下来实际到店的还不到一半。”某二手车市场车商老张翻着账本,语气中充满无奈。
老张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二手车金融行业,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持续加码返利政策,但这些本该流向车商的资金,却在层层流转中被悄然截留。当车商经营日益艰难,这场围绕返利的暗战正变得愈发激烈。
01 高息高返套路,监管重拳整治行业乱象
二手车金融领域的返利乱象,实则是整个汽车金融行业畸形生态的缩影。近年来,“高息高返”模式在业内大行其道,成为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之间的潜规则。
金融返利的真实角色:车商的“贷款佣金”陷阱
二手车金融领域的返利从未真正惠及消费者。所谓“贷款更划算”,本质是车商与金融机构合谋的营销话术:
车商通过微幅降价(仅返利的零头)诱导消费者贷款,赚取金融机构8%-15%的返佣(部分地区可能年限利率做的更长更高,返利水平更高)
消费者承担高额年化利率,且仅30%的人能在2年内结清贷款
返利与车价无关,而是车商在交易链中“权力寻租”的筹码,进一步挤压终端利润空间
2025年6月,监管重拳出击。四川、河南、北京、上海等十余省市银行业协会相继发布自律公约,剑指“高息高返”乱象。河南省率先划定车贷利率“天花板”:实际年化利率不超过6%,五年信用卡分期费率不超过16%。
02 返利流转黑洞,中间层蚕食车商生存空间
在监管整治新车贷市场的同时,二手车金融领域的返利乱象却愈演愈烈。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加码返利政策投放,但这些资金在流转过程中遭遇层层截留。
目前中国二手车金融简单来说,直营或者SP两种方式
这些模式背后,金融机构依赖一线业务员拓展渠道,而业务员则利用信息不对称截留返利(二手车金融是普遍存在现象)
返利流转过程犹如一个漏斗:
金融机构投放返利→区域代理→业务触角→车商实际到手(这已经是目前层级比较少的SP模式,直营体系里边的肮脏利益链更是触目惊心)
某二手车金融公司内部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投放返利总额达2.3亿元,但经SP(服务提供商)渠道流转后,最终到达车商账户的不足1.6亿元,中间损耗率高达30%。
03 畸形生态链,二手车市场遭遇连锁冲击
返利乱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整个二手车市场生态遭受严重冲击,这种非理性补贴助长了汽车价格战,导致新车售价持续走低,波及二手车市场,最终伤害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度。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由于金融机构返利在车商利润结构中占比较高,部分车商为追求短期佣金,甚至向偿债能力较弱的客户推销车贷产品,为金融机构的资产埋下风险隐患。
“当前汽车消费金融领域出现‘高息高返’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面临的获客压力,以及汽车经销商在客户渠道上的垄断地位。”
金融机构每年投放市场的返利资金高达数十亿元,但真正能流到二手车商手中的不足七成。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生态的扭曲。当二手车商需要靠金融机构的“补贴”而非车辆交易的合理利润维持生存时,其商业模式的根基已然动摇。 这不仅透支了经销商的经营能力,也让金融服务偏离了“融资便利”的本质,异化为渠道争夺的工具。
车行的生存之道,核心应在于车辆的合理估价、专业整备、精准营销带来的交易利润。
金融服务的价值所在,应是基于真实风险评估,为有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透明、合规、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只有当车商不再被迫“跪求”返利维持生计,而金融机构也无需依赖高息包装的返佣来驱动业务,整个生态才能走向健康。 返利的阳光化、透明化操作固然重要,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让交易回归核心,让服务各安其位。
与其追逐政策缝隙中的返利暗流,不如深耕交易环节的盈利能力;与其设计包装复杂的金融套路,不如提升真实透明的融资服务。 唯有如此,二手车行业的春天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土壤之上。
一边是金融机构每年数十亿的返利投放,一边是二手车商日益艰难的生存处境,巨额资金在流转途中神秘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