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为实现家庭般的舒适与娱乐体验,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一辆智能汽车搭载的ECU已超100个,而支撑这些“电子器官”的半导体芯片正成为核心驱动力——从空调座椅的温度调节到定制氛围灯的色彩控制,从多屏交互的车载娱乐到ADAS系统的毫秒级决策,成百上千个半导体器件正重塑人与车的交互逻辑。
传统总线技术(如CAN、LIN)和电气/电子(E/E)架构正面临双重困境:
数据压力:自动驾驶场景中,激光雷达每秒产生数十万个点云数据,而传统CAN总线1Mbps的传输速率(相当于每秒传输约128KB)仅能满足安全气囊触发等基础需求。如今93%的新车至少搭载一项ADAS功能,据估计其每年可避免160万起车祸及367亿美元损失,而这背后正是半导体在通信与算力上的突破——例如,以太网支持的低延迟数据交互,使车辆能在50毫秒内完成“传感器识别-中央计算-制动执行”的避险流程。
线束冗余难题:传统域架构下,ECU按功能划分为动力总成、信息娱乐等独立域,传感器与执行器通过遍布车身的线束连接,线束重量占汽车总重的10%以上。以一辆中型SUV为例,其布线长度可达2公里,不仅增加成本,还对续航里程产生显著影响。
从“功能孤岛”到“神经中枢”
为破解传统架构困局,汽车行业正转向基于区域的E/E架构,核心变革在于:
去中心化与集中计算结合:取消功能域限制,按物理位置划分区域,本地ECU(区域控制模块)连接至分区控制器,再通过高速链路与中央计算单元通信。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数据显示,该架构可减少20余个ECU及超1公里线束,车身重量降低的同时,燃油效率提升约3%。
硬件与软件解耦:打破“硬件定功能”的传统模式,通过中央计算单元实现软件定义汽车(SDV)。例如,特斯拉可通过OTA升级为车辆新增各种功能,越来越多的芯片公司通过提供区域控制模块方案支持“硬件一次预埋,软件持续迭代”,使OEM能通过无线更新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甚至远程完成召回修复。
“区域架构是实现软件定义车辆的关键桥梁。”德州仪器接口业务部副总裁Tsedeniya Abraham曾经指出,其解决方案可帮助设计人员管理区域架构中的数据组合——以以太网作为区域控制模块间的“高速主干网”,满足10Gbps级自动驾驶数据传输;同时保留CAN/LIN作为区域内“最后一英里”通信协议,高效处理车窗升降、座椅调节等低速需求,形成“低成本与高性能并存”的混合网络架构。
CAN总线演进历程,来源德州仪器
汽车以太网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十年来,以太网技术随着对更高数据速率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主要方式是开发新的物理层(PHY),从而在提高数据速率的同时,保持较高(协议)层相同或至少兼容,甚至可以同样的线束上实现某些不同的速度等级。网络特性由较高协议层主要以软件方式实现。
最初,以太网并非专门针对汽车环境而设计,缺乏电磁兼容性(EMC)和低能效等特性。此外,传统以太网使用两对或四对导线的屏蔽电缆,这与减轻重量的目标相悖。为满足汽车通信链路的所有需求,汽车行业对单条双绞线电缆解决方案进行了标准化,这推动了新型PHY技术的开发。
2025年,英飞凌以25亿美元完成对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的重磅收购,正是看好了车载以太网这一趋势。
技术矩阵的深度融合:Marvell在汽车以太网领域深耕多年,其Brightlane汽车以太网产品组合涵盖PHY收发器、交换机和桥接器,数据传输速率覆盖100Mbps至10Gbps全区间,在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和无线软件更新等复杂功能的数据传输与处理上表现卓越。英飞凌作为汽车半导体领域的佼佼者,拥有领先的汽车微控制器产品组合。此次收购使英飞凌能够将双方优势互补,形成从底层芯片控制到高速通信连接的完整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落地进程。
跨领域应用的新契机:以太网技术不仅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支撑,在类人机器人等物理人工智能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英飞凌通过此次收购,得以将汽车以太网技术积累拓展至新兴领域,探索跨行业技术复用的可能性,为公司开辟全新的业务增长曲线,在未来智能出行与智能机器人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抢占先机。
Marvell车载以太网布局
通过增强以太网能力,将显著提升英飞凌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以太网如何驶入汽车“神经末梢”
xBASE-T1汽车以太网标准(单条双绞线电缆)标准最近同样风生水起。该标准支持不同数据速率,以满足ECU互连的需求。此外,由更简单的设备——交换机,来处理不同速度等级之间的通信转换,从而减少了对昂贵网关的需求。
分区架构虽然为各种网络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如何适应同质网络架构、缩短引导启动时间、降低延迟以及提高数据吞吐量。大约90%的网络节点以最高10 Mbps的速率运行,许多过去的汽车网络的技术,现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4。这些限制阻碍了先进车载系统的顺利集成。因此,汽车行业迫切需要创新解决方案,以确保快速响应时间并提升整体性能。
将以太网扩展到边缘节点后,系统便拥有了一个稳健的网络,数据包传输变得更加简单。10BASE-T1S是IEEE 802.3-2022系列以太网标准的组成部分,OEM已开始实施这项以太网PHY技术,相关车辆计划在2025年前上路行驶。OPEN(单对以太网)联盟制定了规范来补充IEEE标准,旨在鼓励汽车行业广泛采用以太网。与其他汽车链路技术一样,10BASE-T1S支持多点模式配置。为了避免总线冲突,10BASE-T1S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CSMA/CD)机制之上,采用了一种新型总线访问技术,即物理层冲突避免(PLCA)。PLCA能够将延迟控制在可预测的范围内,同时有效提高吞吐量和网络效率。
在一些常见的系统关键型应用中使用10BASE-T1S,可以降低系统复杂性,从而更快速、更高效地传输车辆内部的数据。由此带来的更多系统优势包括: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无需复杂网关的统一通信机制,以及通过数据线供电的可选功能。这些优势共同确保了10BASE-T1S能够顺利集成到即将推出的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
分区域架构示例图,来源ADI
ADI公司的AD330x 10BASE-T1S器件符合IEEE 802.3-2022标准。AD330x 10BASE-T1S以太网-边缘总线(E2B)远程控制协议(RCP)器件专门为远程节点模式而设计,无需本地微控制器便能工作,自身便是完整的硬件解决方案,无需在边缘节点部署软件。基于以太网的E2B协议,结合集成的低复杂度以太网(LCE)硬件加速器,在中央ECU与传感器或执行器之间建立起高效的通信通道。这种先进的解决方案将软件集中在分区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单元中,赋予OEM完全的软件控制权,从而可以缩短测试和开发时间,最终降低系统成本。ADI E2B收发器支持众多功能,包括IEEE 802.1AS、OPEN联盟TC10/TC14 10BASE-T1S睡眠/唤醒、拓扑发现(用来实现整车时间同步的智能解决方案)、省电模式以及便捷的诊断流程。
作为IEEE 802.3-2022标准的一部分,10BASE-T1S通过物理层冲突避免(PLCA)技术,将延迟控制在可预测范围,支持多点总线配置。ADI开发的E2B(以太网-边缘总线)技术极大简化了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网络连接。以AD330x 10BASE-T1S器件为例,该器件专为远程节点模式设计,无需本地微控制器,自身就是完整的硬件解决方案,基于以太网的E2B协议及集成的低复杂度以太网(LCE)硬件加速器,在中央ECU与传感器或执行器之间搭建起高效通信通道。这一设计将软件集中于分区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单元,赋予OEM完全的软件控制权,大幅缩短测试和开发时间,降低系统成本,有力推动了汽车向软件定义方向发展。
芯片正在驱动的通信协议革新
随着车辆传感器与执行器数量激增,多元化通信协议的协同应用成为关键:
高速场景:以太网(如10BASE-T1S)承担自动驾驶、车机多屏交互等任务,10Gbps速率可满足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实时传输;
中低速场景:CAN总线以1Mbps速率支撑刹车、安全气囊等安全关键系统,LIN总线以20kbps速率控制车窗、雨刮器等简单部件;未来CAN-XL还将支持更快的节点传输。
区域控制模块之间的以太网是高速数据传输的理想选择,而CAN或LIN则是每个区域内最后一英里通信的高效快速选择。这种“协议组合拳”既降低了全车布线复杂度,又通过标准化接口提升了系统扩展性——例如,新增ADAS功能时,仅需在对应区域接入以太网节点,无需改动整车线束。
当汽车通信进入“软件定义+无线进化”时代
从域架构到分区架构的转型,本质是汽车内部通信从“单车道”向“高速公路网”的升级,未来汽车通信将呈现三大趋势:
网络同质化与安全强化:以太网逐步统一全车通信协议,替代多技术混用模式,同时区块链加密、动态密钥验证等技术嵌入通信链路,防范黑客通过OBD接口入侵。
车云一体化与无线迭代:无线技术(如5G-U、C-V2X)将与车载以太网融合,实现“车内数据本地化处理+车云数据协同优化”。例如,车辆可通过无线更新同步ADAS算法,甚至在召回场景中远程修复软件漏洞,彻底改变传统维修模式;
跨领域技术复用:汽车以太网技术正反向赋能类人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其低延迟、高可靠的通信特性,为移动机器人的多传感器协同提供了成熟解决方案。
当半导体将汽车通信从“机械连杆”推向“神经网络”,每一次数据传输都在重新定义驾驶体验的边界。从ADAS的安全守护到软件定义的持续进化,以太网与多元通信协议的协同,不仅是线束与芯片的技术迭代,更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空间”进化的核心引擎——而这,或许只是万物互联时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