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不缺车用。
我不开车,可我爸买了一辆车,自己的小家因为有娃后换了一辆七座车,所以让我用旁观者的眼光讲述一下普通人,甚至还算是小有资产的家庭的养车生活。
我爸退休前按级别配了车,退休后没车的生活他很不适应。那几年,滴滴打车的风还没吹到小城镇,我爸觉得自己的生活半径受到“没车”的限制,出去吃饭需要人接人送,太麻烦了。于是,执意要买车。
我当然有意见咯。我爸坐了一辈子的车,跟开车那可是两码事!
我不看好我爸的开车技术,也不相信他的酒后人品(能坚决贯彻“酒后不开车”的承诺)。
后来,我妈出来打圆场,说姥爷年纪大了,春节开车回老家探望老父亲更方便,万一有啥情况也能临时赶回老家处理。
就算以后姥爷不在了,她和我爸可以开车去近郊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信它奶奶个腿!
可,钱是我爸妈的。怎么花,轮不到我质疑。
于是,我爸斥巨资28.6万买下了一辆顶配的途观,香槟金色,加钱!
车到手后,统共没开几次。为啥?我爸有应酬呀。喝完大酒,他能自个开车回家?他敢,交警队也不答应啊,专门拉来的都是外省市的执法队,人家可不管你是谁。
我妈,这个最佳代驾就上线了。每次我爸出门应酬,带上我妈这个代驾一块。久而久之,也不方便啊。我妈的酒量也是有口皆碑,经常有老朋友的“熟人局”,兴之所至她的“酒虫”也被勾出来。只能被人一齐送回家,第二天再去一趟昨晚吃饭的地方把车开回来。
一来二去,这车几年下来跑了不到三千公里,跟辆新车似的。
早先说的“回乡下看姥爷”这种搪塞小孩子的话,更是一个字都不要听不要信。
第一,我姥爷放着市里更优越的医疗条件,愿意待在乡下?人老了,是很怕死的。我姥爷最后几年几乎一直都待在市里,一有不舒服就说要住院,“输上液就好了”。
第二,长途跋涉,开四五个小时车,我爸妈身体也顶不住。尤其是我爸还有隐形骨裂和椎间盘膨出,长时间坐车都够呛,更何况是精神高度紧张地开车。因此,每次回家都是搭乘亲戚家的车出行。
再后来,有其他亲戚知道我家有一辆现成的车搁在家里也不开,就来借。
最开始是,我爸妈有事时负责接送。很快就是借去开长途。有一次,我爸在北京,着急忙慌要回老家。我很奇怪。等我爸走了,我妈才说实话:有亲戚借了车,下雨时忘记关天窗,导致雨水把中控台泡坏了,当地修不了还需要武汉总店发配件过来。我爸着急回家是因为配件到货了,他要去修车!
修车花了三千多吧,没人吭声。这一次的事,让我爸消停了一段时间。
很快,又有一家亲戚说,办公地点搬迁,现在上下班不方便,看我家车闲着要借。我不知情时已经开走好几个月了。
得知事情后,我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连续怒发10条小红书上各类人等述说的借车出事故后续无人担责车主遭殃的帖子,并把知乎上类似的情况截屏发群里,主打一个“不信你看不见”。
从此,世界消停了。
只是,我家的车更是再也没动窝。想想我都想替车哭。娶回家一个新娘,也不碰人家。
算下来,这二三十万简直就是纯扔。就买车那会,我爸妈可能还年富力强,无病无灾,觉得花钱嘛有面子啊,说出去也是有车的家庭。现在,你再让他们掏一笔钱装大头,打死都不会干。
与之相反的,是我家用车情况。
我家的车是通勤+出游。从买回家那一天,到现在已经七年了。除了限行,几乎天天开。
周末甚至还要拉上野营装备,沿着温榆河找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儿,停车,下装备,铺开摊子,开整。有时候想拉上自行车,让孩子们骑行,后备箱都不一定有富裕空间。
哦,还救过我家爷爷的命。
疫情放开前一个月,我家爷爷因为吃一个“有味儿的肘子进了抢救室。这个经历可以去翻我的老帖:老一辈那些无用的节俭行为。
当时,北京的三甲医院因为疫情都停了急诊室,我家爷爷已经出现了四肢乏力,大便失禁的情况。他本人还想等门诊,门诊医生看了情况说必须进急诊。
从安贞医院,到阜外心血管,我家爷爷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心颤复发,要求“去心脑血管专业医院”。后来,在北医三院急诊被收治,直接进手术室急救,我先生陪护48小时未回家。
这中间一路折腾,幸好有我先生和我家的车。您说,拉着一个病病歪歪还犟筋的老人,谁家好人开私家车的愿意搭理你?
以上,是我观察到家庭私有汽车的两种情况,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