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个体的路,终会汇成产业的河。
承接上篇的六段人生轨迹,这篇我们将镜头拉远:看沙漠徒步的脚印如何连成网络,看红色基因如何为供应链铸魂,看万家灯火里藏着的产业温度。
作为十周年稿件的下篇,我们想讲一件事:这十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就是路”这句话,如何从承诺变成现实。
1
从星火到燎原的十年筑路征途
2015 年,三头六臂在广州第一间办公室挂起招牌时,或许没人想到,这条从 0 开始的路,会在十年后串联起几十个中心仓、几千家服务商和几十万家修理厂。从在汽配行业的荒原上踏出第一行脚印,到成为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 这十年,三头六臂做的,就是把荒芜走成通途。
那些踏平坎坷的奋斗,都藏着 “在路上” 的滚烫。库布齐沙漠 45 公里徒步,踩着沙砾前行;四姑娘山的雪夜里,团队举着灯行军,灯光在雪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从边陲小镇的门店到中原腹地的仓库,三千多扇亮起的店门,把 “一个人的奋斗” 变成 “一群人的征途”。三头六臂用十年证明:产业链的韧性,从来不是独奏,而是千万双手握在一起,把 “不可能” 踩成 “通途” 的力量。
三头六臂的十年之路,通向万家灯火。在广饶启慧学校,孩子们接过三头六臂书包时的笑脸;在无数个 “让爱回家” 的故事里,返乡创业者的电单车车箱装的不是外卖而是自己门店的产品。这就是产业链价值的自然延伸:当供应链能让修理厂老板省下库存成本,让游子回家,让深山里的孩子看见更多可能,这条路才算真正有了 “温度”。
2
三头六臂十年路书
三头六臂董事长宋继斌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就是路”。十年前,他和团队挤在广州第一家办公室里,对着地图思索:那时的汽配行业,优秀中国制造墙外开花墙内无人知,汽配门店在层层经销中陷入周转慢的死循环,修理厂攥着劣质配件的返工单叹气——到处都是不知往哪走的茫然。
这十年,三头六臂真的成了 “筑路人”。
对修理厂的师傅们来说,“路” 是《蓄电池的四十公里》里,质顶蓄电池的产品品质、以及全国联保消解的返工焦虑;是《滤清器的夏天》里,20分钟送达的空调滤清器守住的父女约定;是《账本里的夏令营》里,宝柏轮胎让库存减负后,账本上多出的 “夏令营费用” 字迹。
当师傅们敢拍着胸脯对车主说 “放心”,那条曾布满 “信任陷阱” 的路,终于变得踏实。
对服务商而言,“路” 是《老店的灯塔》里,稳定、高效、数字化的供应链保障、以及优质的产品线和渠道品牌带来的信任背书,让传统汽配门店在路上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归途的电单车》里,低门槛加盟模式铺就的返乡路,让在外漂泊的人能骑着印着 “三头六臂” 的电单车,把门店开在家乡的街口。
当服务商们说 “现在的生意,走得稳”,那条曾堆满 “转型和创业迷雾” 的路,终于有了方向。
对工厂主来说,“路” 是《LED 灯上的 “国道”》里,供方严选体系推开的内销大门,让李老板的 LED 灯从出口仓库走进千家万户的车灯。
当工厂受困于海外,那条曾隔着 “壁垒” 的路,终于有了内销“快车道”。
这些路,从来不是三头六臂独自修的。是修理厂师傅凌晨检查配件的认真,是服务商冒雨送货的坚持,是工厂主打磨产品的执着,和品牌的系统、效率、担当拧在一起,才把 “没路” 走成了 “有路”。
如今再看,十年不是终点,是新的起跑线。就像《十年之路》里,六个实拍视频的主人公的笑容里,藏着 “一起走” 的底气。
下一个十年,三头六臂继续行稳致远的长跑、做那个 “筑路人”。
因为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就是路”;而只要一起走,路的前方,总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