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剑勇
文/杨剑勇
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需求低迷,导致行业内卷式的竞争,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
诸如在工业机器人赛道上,尽管埃斯顿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但2024年遭遇上市以来最大亏损,该年度的亏损高达8.1亿元。
汇川技术作为工控巨头,也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2024年营收370亿元,同比增长21.77%;净利润为42.85亿元,同比下降9.62%。
今年,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埃斯顿在2025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登顶国产首位。汇川技术整体营收稳健增长的同时,使得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营收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净利润为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
营收与利润能双双高增长,首先在于自动化市场需求逐渐回暖,通用自动化作为汇川技术的业务的基本盘,表现仍旧稳固,2025年上半年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17%。其次,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业务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来自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类营收高达9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74%,是各大业务板块中增速最快的业务,营收占比随之也提升至45%,已然成为最大业务板块,能看出,新能源汽车业务经过多年培育后迎来了收获期,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自动化赛道上,汇川技术被渲染为工控界小华为。因其创始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华为,并深度学习华为的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继而在业内有“小华为”之称。
早在2003年,朱兴明带领一众华为电气部门前员工创办了汇川技术,到如今成长为国内工控巨头之一,市值突破2000亿大关。
因扎根自动化这条赛道,汇川抓住了行业发展风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营收规模从2007年的1.5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70亿。16年间,营收规模扩大232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这样的增速,在整个A股市场实属凤毛麟角。犹如火箭般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汇川技术创立之初,彼时的中国工控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然而,汇川经过二十年努力与坚持,有与国际大厂掰手腕的实力,打破了ABB、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垄断地位。
根据睿工业2024年统计数据,在自动化的各细分赛道上,汇川的市场份额名列前茅。其中,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8.3%,位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三、四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西门子9.7%;松下7.1%;安川7%);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8.8%,位居第三名,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中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名。
昔日主要是外资厂商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的局面得以改变,到如今国内头部厂商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导致内资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份额超过了外资品牌,这背后是行业发展大趋势以及我国近年来国产替代加速。而在市场竞争中,汇川技术也占据有利位置。
与此同时,由ChatGPT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全球,带动AI产业取得了空前发展。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低廉的成本及开源与卓越的性能,各行各业纷纷全面接入,让更多企业通过低成本部署AI应用,并带动国内AI全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工控领域的巨头,汇川技术在2024年从战略层面自上而下规划工业AI技术方向,目标以“智造”改变“制造”,例如推出自主研发的工业自动化全集成iFA 软件平台,整合设计仿真、编程、调试等功能,支持通过AI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
同时,积极部署Deepseek及其他知名开源大模型,搭建低代码智能体开发平台,作为各业务领域的创新引擎,使得基于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在汇川技术内部不断涌现,助力运营效率的提升。
整体来说,生成式AI时代,在AI大模型等新技术推动下,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 在人工智能加速应用的大背景下,汇川技术依托二十余年工业自动化积累,正在积极拥抱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深度融合AI技术以构建“自动化+AI”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自动化+AI”协同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真正向智能化转型。
最后,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基础,是各国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特别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制造业通过不断增加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以此提升生产效率,驱动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长期向好的态势不改,工业机器人现在仍是处于成长阶段的自动化产品,未来几年仍有望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对于赛道上的厂商而言,有望继续为其打开业绩增长空间。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人工智能、AI大模型、物联网、云服务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