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教授在盖斯特主办的2025年“汽车产业与技术研究会第29次高层闭门研讨会”上,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最新热点问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度分享,话题广泛、观点精辟、干货满满。本文源自其中部分内容的提炼整理,特此发布,以飨读者。
【正文】
当前国际局势风诡云谲、瞬息万变,空前的不确定性让广大从业者常有无所适从之感。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且有诸多热点不断涌现出来,很多事情企业都不得不做,然而做了又似乎并无太大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头部公司采取的重要举措引人关注,有时还令人不解,到底是否应该跟进也让企业深感困惑。凡此种种,其实是产业乃至社会发生巨变之际的常态,而这就越发挑战我们的战略判断力,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而是必须真正理解各种变化背后的本质。有鉴于此,今天我想首先分享一下自己关于世界及产业发展大势的研判,这是我们审视和判断诸多产业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希望以一己之见,为他山之石,供大家参考。
世界及产业发展大势
如何理解当前世界的发展大势?对此,我有一个观点:当前人类正站在历史巨变的拐点上。这是我综合各种迹象审慎做出的研断。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迄今已经有80年了。那么当年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诉诸于战争来寻求改变。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国际秩序被打破,都是此前各种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在此之后,新的国际秩序又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步重新建立起来。比如二战后也是经过了几十年,才形成了平衡状态的新秩序。这其实是一个打破旧秩序、建立新平衡,然后出现新矛盾、不断积累,直至再次打破秩序、重建平衡的往复循环。而在每一次打破旧秩序、建立新平衡的时间窗口期,世界都会变得非常混乱,因为原有的秩序正逐渐失效,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甚至人们可能还不知道应该建立怎样的新平衡。这就是人类发展的拐点。
今天人类又重新站在了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拐点上,我们再次处于新旧秩序更迭的窗口期。尽管“热战”形式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未必会爆发,但是没有硝烟的贸易战、关税战、金融战以及各种地缘争端早就已经开始了。如果说此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那么今后将向逆全球化的方向演进。当然,世界各国也不可能完全失去联系,所以我更愿意称之为新全球化,即一种较之前更偏向于区域化的全新平衡状态下的全球化。无论我们个人是否喜欢,这样的发展大势都不会改变。而我判断,这个窗口期至少会持续二十年。在此期间,世界将充满了激荡与无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图1 人类站在历史巨变的拐点上
此次拐点的成因及其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与此前的历次拐点不同,这一次的拐点有着更加多元、复杂的原因,不仅源自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变,还涉及到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等全新的重要因素。具体如下:
第一,国际大环境动荡不安,地缘争端乃至冲突不断,我们正面临一个被割裂的世界。无论是国际关系、政治格局,还是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不时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已经成为常态。整个世界进入到了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所谓乌卡(VUCA)时代。
第二,科技创新不断加速,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各种资源都可以连接与组合起来,从而带来了空前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AI(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将对人类社会产生超乎寻常的重大影响。相较而言,此前诸如蒸汽机、内燃机等的出现主要是技术革命;而AI则不同,它既是技术、又超越技术,其潜力之大难以估量,同时其风险之大也难以估量。不久前美国兰德公司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安全的蓝皮书,就强调AI的危险更甚于核武器。由于AI可以使人造物具有像人一样、乃至超越人的能力,所以人类面对自己创造的技术,将不得不第一次认真思考——究竟何以为人?未来谁主乾坤?所谓“谁主乾坤”以前问的是由什么样的人来主导世界,而现在问的是由人还是由AI来主导世界。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回到“何以为人”的源头来审视AI的价值,同时也审视人类自身在AI时代的价值。
AI引发的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即将出现。正如二战期间丘吉尔在英军取得阿拉曼大捷后所说的那句名言:这绝不是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只是开始的结束。在我看来,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影响来说,今天也只是序幕刚刚拉开,真正发生巨变的正戏还远远没有开始。
第三,气候变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如果说环境污染是区域性的,那么碳排放则是全球性的。目前,温室效应已经导致气候频频出现一系列异常情况。例如前段时间美国加州山火肆虐,韩国也出现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这些损失惨重的灾难均与当地高温、少雨等气候异常相关。需要指出,气候变化在短期内并不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直接改变,但从长期来看,为了应对这一重大挑战,人类必须转向低碳、脱碳的发展模式,即实现碳中和,从而带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在上述背景下,所有产业都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并会催生出全新的竞争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环境又使“卷”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意味着企业之间必须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实际上,不只是中国企业,全球企业都要面对全方位的竞争,也因此都要解决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形成抗“卷”的“免疫力”。这就是我们正在迎来的世界及产业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人类拐点的到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这种发展大势呢?对此,我想强调以下四点。
一是,世界处于巨变之中,无人可以独善其身,最终只能是适者生存。所以企业也好、个人也罢,都必须积极拥抱各种新技术、新变化,特别是AI技术及其引发的变化。如果企业不拥抱AI,未来就没有竞争力;如果个人不拥抱AI,未来就会被边缘化,甚至可能只有靠社会救济来生活。
二是,短期内不确定性之大前所未有,不过长期看很多事情仍然是确定的,这也恰是我们要坚信、坚持的“人间正道”。也就是说,我们要以长期的确定性来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梦想更大些、眼光更远些,避免短视、保持定力,一旦找准了大方向,就制定长线战略并坚决执行、毫不动摇。
其实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很多大方向都已渐趋明朗,企业切不可用短期的不确定性来自我误导。比如近期不少国外车企巨头似乎放缓了汽车电动化的脚步,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们不认同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支持化石能源延续。有的车企因此就开始纠结,怀疑自己在电动车上是不是投多了、投快了?事实上,未来车用动力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电动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企业就根本无需犹疑。
当然,在前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兼顾生存与发展、平衡传承与创新。也就是说,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业务侧重点和优先级。不过这只是短线的战术调整和节奏把控,千万不要和长线的战略坚持混为一谈。
三是,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以及碳中和均存在短期与长期如何有效平衡的博弈,这是我想特别强调的。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很容易为了追求其显著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效率的利益,而一味强调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然而人工智能如同一种潜在的“核武器”,未来一旦失控将带来巨大灾难,并且小范围小规模的失控很可能就会迅速扩展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巨大危机。为此,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我们现在就要同步强化AI治理,确保其风险长期可控。这实际上是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我们必须动态合理调整AI的发展速度与安全边界。
对于碳中和来说,更是一个需要眼前就要进行持续大量投入,却不会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如果为了短期利益而不做这方面的投入,将会损害全人类的长期利益,甚至威胁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这实际上是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之间的博弈,我们既要对碳中和的目标坚定不移、不断努力,又要基于现实情况科学、合理、有序地积极推进。
应该说,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治理还是碳排放的综合控制,都是极具挑战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艰难平衡,两者都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尤其挑战各国政治家们的担当与智慧。人工智能与碳中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所能解决的,而是必须依靠全人类跨越地域和国家界限的相互携手和通力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团结的世界、融合的世界。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正逐步走向割裂,这无疑加大了AI治理以及实现碳中和的难度,更加大了企业在不同市场上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的难度。
四是,企业要想在产业转型期取得成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四个要素,那就是我常说的八个字:认知、格局、胆识、坚持。其中,认知是前提,企业家对产业变革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其能否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正确地执行;格局是空间,企业家思考问题的层次有多高、时间跨度有多远以及个人梦想有多大,决定了其事业的发展空间;胆识是必要条件,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大格局之后,企业家还需要有胆识才能勇于创新、大胆投入;最后,坚持是充分条件,除了具备以上三个要素,企业家还必须坚持到最后,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硕果。总之,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可以从这四个要素出发,来积极面对。
以上就是我对世界以及产业发展大势的判断,虽属个人“偏见”,但也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总结提炼,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