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各行业专家,请联系五洲名家智库】
当“双碳”目标成为全球最大发展共识,中国如何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制高点?2025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应邀出席第六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这位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开拓强激光技术并长期领衔国家能源战略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看似“小众”的生物质能。其出席本身,就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全球能源版图重构的关键节点,中国正把生物质能摆上决定未来的战略棋盘。
【重塑认知——把“小角色”放进“大格局”】
杜祥琬在历届论坛反复强调,中国年产35亿吨生物质资源,折合4.6亿吨标准煤,潜力巨大。然而,长期以来,生物质能被视作“拾遗补缺”的配角。院士指出,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唯有将生物质能提升至与风、光、地热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形成多元、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新结构。这一认知升级,不仅关系到产业定位的调整,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版图的重塑。
【打通链条——让“分散资源”对接“集中工业”】
生物质资源点多、面广、收运难,是制约产业化的世界性难题。杜祥琬开出“顶层设计+工业集成”的药方: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与金融创新,建立稳定的收储运体系;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样板园区,用集中度的工业加工手段消化分散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由此,农村秸秆、城市园林废弃物、畜禽粪污等“环境负担”转化为“绿色资产”,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被注入持续动能。
【技术跃升——降本增效打开“第二曲线”】
在院士看来,生物质能要“叫好又叫座”,关键在于技术降本。他呼吁集中攻关高效热解、先进气化、生物航煤等前沿技术,把转化效率提上去,把终端成本降下来。一旦技术突破,生物质能将不仅提供电力、热力,更可生产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催生继风光之后的又一条万亿级“第二增长曲线”,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新的绿色原料支撑。
【全球治理——以“中国方案”贡献“世界范式”】
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已成长为亚太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行业盛会。杜祥琬的连续出席,使论坛成为全球观察中国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通过标准输出、经验共享与南南合作,中国把“无废城市”“县域能源自给”等实践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的共同命题中贡献东方智慧。
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生物质能的跃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从战略科学家到产业推动者,杜祥琬的躬身入局彰显了国家使命与学者担当的交汇。当论坛的聚光灯再次亮起,世界将看到:在通往碳中和的“绿色征程”上,中国不仅拥有风光的磅礴,也拥有生物质的厚重;不仅输出清洁电力,更输出面向未来的文明范式。
名人邀约|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代言|诺奖得主赋能背书|经济学家|邀请诺奖得主出席活动|大会嘉宾邀约|嘉宾推荐|院士邀请|中国名家论坛|会议活动邀请|论坛峰会嘉宾邀约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