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新能源车靠“绿牌红利”一路狂飙:
不堵车、不限行、上牌快,仿佛天生带着Buff出生。
但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有一天,这些Buff都没了,会发生什么?
车牌不再优待,通行不再特权,补贴政策逐步淡出……
新能源车面对油车,就像是脱下了“加成装备”,回归了真正的硬碰硬。
你还觉得它能赢吗?
在大多数人看来,肯定是不会赢了!
毕竟,不少品牌刚起步时,连电池热管理都做不好、冬天开空调都掉电,怎么卖出去?
还不是靠不限号、不限行、不交购置税,加上国家对车企的补贴,才熬过来的。
所以经常有人调侃:没有绿牌,新能源哪来的今天?
这话听着刻薄,但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尤其在2020年以前,新能源车靠补贴生存几乎成了“行业共识”。
你别看有些车型一年卖了七八万、甚至逼近十万辆,实际上产品力根本撑不起那销量——
车机像老年机、冬天续航打对折,哪怕销量登顶,也照样被吐槽“骗补神车”。
就连特斯拉刚入华那会,也没少享受政策利好。
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觉得:新能源=靠政策撑着,一旦放手就完了。
可问题是,2025年的今天,还真是这么回事吗?
这个问题,可能要重新审一审了。
一方面,现在的新能源车不只是在低端市场混了,高端市场也开始崛起。
早几年,说起新能源车,大家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还是“低价代步”、“营运车辆”这些关键词——
比亚迪F3、北汽EC、江淮iEV那一批,谁用谁知道,核心诉求就是“能跑、能上路”。
但现在不一样了,新能源车的“主战场”已经从10万级别,打到了30万、40万,甚至50万以上。
你看今年7月份的销量榜就知道了:
20万以上的纯电车,不仅越来越多,销量增长速度还特别快。
小米SU7起步价21万多,硬是冲进了销量前十,关键还供不应求;
问界M8就更夸张了,36万起的售价,也能挤进前十榜单,把BBA的一堆传统豪华车甩在后头。
而且你别忘了,像蔚来、理想这类品牌,起步价压根就没低过20万——压根不打算“走低价”。
你要说这些成绩全靠“绿牌红利”?那实在说不过去。
毕竟,这个价位都能选宝马5系、奔驰E了,买新能源的人,图的肯定不只是能上牌、能省税那么简单。
他们真的是在凭“产品力”拿结果,而不是靠政策混饭吃。
另一方面,所谓的“政策光环”,其实也被严重高估了。
很多人总觉得新能源能火,全靠政策推着走。可你真要细抠,现实远没那么夸张。
比如“限行、限号、上牌难”这些所谓绿牌优势:
其实,真正影响出行的,也就北上广深这几个大城市。
全国95%以上的地方,油车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根本谈不上“劣势”。
再说补贴,现在的政策更像是普惠型——你换车,油电都有钱拿。
像最国家的报废置换政策就很直观:
换新能源补贴2万,换燃油车也有1.5万,差距也就5000块。
可问题是——现在油车降价幅度,远远超过这点补贴!
以雷克萨斯为例,曾经要加价提车的品牌,现在普遍直降7-8万,堪称跳水;
再看看雅阁、凯美瑞、天籁、荣放这些合资神车,也都在搞大促销,优惠动辄两三万起步。
可即便如此,它们在销量上,依然挡不住新能源车的攻势。
换句话说,就算把政策“削平”,新能源车也没那么容易被打趴下——
真正赢下来的,还是靠自己。
总的来看就是,那些曾被质疑“离了绿牌就不行”的新能源车,现在已经走上了没绿牌,也照样赢的路。
当初它们靠红利站起来,如今却靠实力活下来。
很多人还在怀疑它是不是“被托举”的时候,它已经在豪华车市场跟BBA抢蛋糕、让油车主动降价。
这背后,既有时代推着走的风,也有它自己踩出来的路。
所以别再拿“靠政策”当借口了——
时代已经变了,能赢的,从来都不是靠运气的人,而是有准备的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