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陷支付争议!8月26日,副总裁李肖爽在微博回应YU7准车主被要求车辆下线7天内付尾款的矛盾,但网友似乎并不买账。这已是小米汽车第二次因尾款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一边标榜“用户至上”,一边却对消费者上演“付款倒计时”,这种割裂操作让人瞠目结舌。
一位YU7准车主爆料,车辆下线后物流耗时5天,到店后仅剩2天时间验车+付款。交付方不仅拒绝延期,还威胁取消订单,客服沟通也无果。而对比其他用户享受的“到店7天付款”待遇,这一区别对待暴露了小米交付流程的混乱与双标。更讽刺的是,此前小米SU7就出现过“车辆未下线就要求7天内付尾款”的争议,如今同类问题重现,难免让人质疑:小米汽车的交付体系到底有没有吸取教训?
小米汽车从发布之初就强调“高端体验”,但尾款逼单、定金威胁等操作却透露出传统车企的“卖方傲慢”。用户订购车辆时支付大额定金,本就是对品牌信任的投票,而小米却将这种信任转化为捆绑消费者的枷锁。若因物流等不可控因素压缩用户合理验车时间,甚至以取消订单相逼,所谓的“用户思维”恐怕只剩口号。
追溯历史,YU7 的付款风波并非孤例。此前 SU7 Ultra 车主就遭遇过 “未下线先付款” 的魔幻操作,有用户在交付周期还剩数月时就被要求 30 天内付清尾款,否则 2 万元定金打水漂。小米销售的解释更显傲慢:这是针对 “有不提车迹象” 用户的风控措施。当车企将库存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当 “60 天冷静期” 变成必须交钱才能冷静的陷阱,所谓的 “科技人文关怀” 不过是发布会演讲稿里的修辞技巧。
对比行业惯例更显小米操作的离谱。特斯拉等同行普遍采用 “见车付款” 模式,而小米却将物流时间计入付款周期,相当于让用户为企业的供应链效率买单。数据不会说谎:在小米汽车 103 件投诉中,订金纠纷高居前三,这种集中爆发的问题绝非偶然,而是流程设计时就埋下的雷。当一家以 “用户体验” 为卖点的科技公司,在最基本的付款环节制造如此多的用户痛苦,难免让人质疑:难道小米的算法只算得出催款倒计时,算不出用户的焦虑指数?
李肖爽那句 “我们会认真对待,核实情况” 的回应,更像是程序自动回复的公关话术。真正需要核实的,是小米将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当快消品推销的浮躁心态;需要整改的,是把 “霸王条款” 包装成 “行业惯例” 的傲慢逻辑。消费者买的是汽车不是期货,验车付款的基本权利不应被科技公司的 “效率至上” 所剥夺。
小米汽车若真想站稳高端市场,或许该先学会把合同条款做得和发布会PPT一样漂亮。毕竟,用户愿意为信仰充值,但不代表愿意被套路绑架。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