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届Gerpisa 全球汽车产业国际论坛召开前夕,前来参会的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工商管理与国际汽车管理教授海克·普罗夫(Heike PROFF)专程带队访问比亚迪全球总部(深圳),展开学术与产业深度对话。此次参访聚焦电动汽车双向充电技术(V2G/B2G)的前沿发展,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与能源生态协同搭建了重要交流桥梁。
Heike Proff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移动出行服务生态系统等。并曾与多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过多个项目,如双向充电、感应充电、移动即服务、巴西等发达和新兴市场中二手车电池的二次和多次使用应用以及市场进入策略等。
此次跟随她参访比亚迪的还有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三名博士研究生、法国里昂商学院和轩辕之学的成员,比亚迪方面则派出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高压系统、充电生态及软件标定领域的7 位专家参与交流。
这场由法国里昂商学院策划、轩辕之学深度参与的跨国产学对话,揭开了新能源汽车最前沿技术的神秘面纱。
此次参访行程涵盖比亚迪发展历程回顾、动力电池针刺实验、车辆试乘试驾及云巴轨道交通体验等环节。
在参观过程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改写行业安全标准的刀片电池针刺实验:三元锂电池瞬间爆燃的对比场景中,刀片电池始终安然无恙。而参观后的核心议题讨论也正是围绕电池展开,聚焦双向充电技术的应用突破与全球合作潜力。
双向充电技术与多场景应用
电动汽车双向充电技术的可实现车辆到电网(V2G)、家庭(V2H)、建筑(V2B)及工业(V2I)的能量交互,使车辆成为移动储能单元,既能在紧急情况提供备用电源,也可通过反向放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例如,德国已试点 “员工通勤能量传输” 模式,企业作为充电服务运营商直接管理充放电,用户可通过该模式获得收益甚至实现 “免费充电”。
据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中国虽暂未形成成熟的双向充电政策框架,但部分城市已通过峰谷电价引导错峰充电,未来有望结合基础设施升级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
在讨论会上,中德双方同时探讨了交流(AC)与直流(DC)充电桩的技术路径:AC 成本低但功率有限,适合家庭场景;DC 效率高但需额外硬件支持,更适配公共快充需求,目前中德均在结合市场需求推进技术标准优化。
技术挑战与跨区域合作
讨论中,中德双方深入剖析了双向充电面临的核心问题。在电池寿命方面,初步研究表明合理充放电策略可延长寿命,但厂商仍需平衡循环次数与质保条款;数据隐私领域,欧洲对用户位置、用电行为等信息保护要求严苛,需建立全球化数据治理机制;政策层面,欧洲正基于ISO 15118 标准完善车网互动法规,中国则需加速构建适配本土能源结构的政策框架。
值得关注的是,中德在能源系统与市场环境上的差异为合作提供了互补空间。中国能源系统监管流程相对简化,电网稳定性基础扎实,而欧洲在能源交易机制与用户参与模式上经验丰富。
Heike Proff 教授指出,跨国联合研究可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与“商业模式创新”,例如比亚迪早期与德国供应商的合作经验,为中德在充电生态领域的深度协同提供了参考。
全球视野下的产业协同启示
此次参访正值在上海举办的“第33届Gerpisa 全球汽车产业国际论坛”开幕前夕。该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聚焦全球价值链重构、电动化转型等核心议题。作为论坛重磅热身,比亚迪与欧洲高校的对话凸显了双向充电技术在“汽车-能源-城市”协同中的战略价值—— 它不仅是电动汽车技术升级的关键方向,更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纽带。
未来,随着中德在技术标准、政策试点及商业实践上的进一步联动,双向充电技术有望突破地域与市场壁垒,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提供“跨区域协同”的范本。而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也将持续通过开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助力构建更可持续的全球 mobility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