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今年成都车展的smart,那就是:它终于把“未来的小车”故事说完整了。8月29日,smart在车展上发布了EHD超级电混技术,并且带来了2026款smart #1 BRABUS性能版,售价24.99万元。
一个是补能体验的新方案,一个是小车里的性能玩具。对smart来说,这不仅是产品更新,更是它进入2.0时代的宣言。
过去两年,增程混动几乎成了新能源市场的“热门选项”。优点很明显:成本低,续航长,用户不用太担心里程焦虑。但它的短板也被不少车主诟病,比如高速噪音大、动力不足、油耗并不理想。
smart这次走的不是增程,而是直接推出插混方案,名字叫“EHD超级电混”。背后的逻辑是,插混虽然技术门槛更高、成本也更高,但体验能更全面。
这套系统基于雷神电混2.0技术,重点就是三个字:省、顺、猛。
真省:搭载全新1.5TD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行业第一,亏电油耗能低到4.4L/100km,算下来一公里成本不到三毛钱;
真顺:采用3DHT三挡混动变速器,能做到全程无顿挫,城市里开起来像电车一样丝滑;
真猛:无论满电还是亏电,系统都能保持强劲输出,不存在“电池没电就趴窝”的情况。
更关键的是,它支持92号汽油,10%到80%补能不到20分钟,一箱油加满,跑个“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没问题。
smart在发布会上用了一个挺挑衅的口号:“每一程,比增程更成。”
要撑住这句话,它给出了几个底气:
安静:车内怠速噪音只有30分贝,比图书馆还安静;发动机启停时噪音差不到1分贝。
稳定:系统已经经过1000万公里极限测试,可靠性不是实验室说说,而是真实路况验证。
极端适应:无论是零下30℃的严寒还是50℃的高温,动力输出依然稳定,不会因为环境变差就掉链子。
相比那些更偏“妥协”的增程方案,smart想传递的是:它走的是一条更难但更彻底的路。
除了电混技术,成都车展的另一大看点是2026款smart #1 BRABUS性能版。
这台车不是走家用路线的,而是为喜欢小钢炮的人准备的。官方说它做了219项升级,动力和底盘都经过重新调校,依旧保持BRABUS那种“暴力美学”的风格。
定价24.99万元,和市面上大多数家用SUV不同,它更像是个“玩具”——小巧车身+强劲动力,适合城市里玩,也能偶尔去撒野。对那群追求格调和性能的年轻用户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挺精准的定位。
如果把时间线往回拉,smart这几年变化挺大:
它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微型代步车,而是走向了“新奢智能电动车”路线;
业务版图扩展到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
推出了精灵#1、#3、#5等多款纯电SUV。
但纯电路线在不同市场遇到的挑战也不少,特别是里程焦虑和补能环境的差异。所以这次发布EHD超级电混,等于是给自己开辟了第二条赛道。
未来,smart会同时在纯电+插混两条线上推进:纯电负责保持潮流和科技感,插混则面向那些需要更高续航保障的用户。
说到插混,很多人会想到理想、问界或者比亚迪。但smart的思路和它们不太一样。
大部分品牌做插混SUV时,重点在“大空间+长续航”。而smart选择的切入点是都市小车+高端体验:
它借助奔驰团队的底盘和NVH经验,把插混也做得足够安静和舒适;
它强调平顺性和驾驶质感,不只看数据;
它保持了品牌一贯的“个性标签”,让车本身带点生活方式的意味。
所以,你不会看到它和那些大七座插混SUV正面竞争,而是把目标放在年轻消费群体和城市用户身上。
成都车展这次,smart完成了两件事:发布EHD超级电混技术,确立了品牌2.0的战略方向;同时用BRABUS性能版满足了年轻用户的个性需求。
前者解决了“插混怎么做得比增程更好”的行业命题,后者则延续了smart“都市高奢单品”的品牌符号。
从长远看,smart 2.0能否成功,要看它能否在“纯电+插混”双轨道上同时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