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永浩最新一期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里,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说了段挺实在的话:“现在不少中国车企有点盲目自信,真论全球竞争力,还差得远呢。”
这话像泼了盆冷水,让那些沉浸在国内市场好光景里的人醒了醒,也让大家开始认真想中国车企怎么走向全球这件事。
何小鹏拿德国市场举例,说出了中国车企全球化的短板。欧洲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德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里,中国品牌占比还不到 5%。
可同期大众在咱们中国的销量,占了它全球销量的三成。这么大的差距说明,中国车企在国内靠政策和供应链优势还行,到了发达国家市场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些地方技术标准严,消费者也更懂车,中国车企还没真正建立起竞争力。何小鹏还提到大众、丰田这些国际大厂的厉害之处。
它们有遍布全球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软件系统能支持 100 多种语言,而中国车企出口的车,往往只提供 5 到 8 种语言选项。
更关键的是,这些老品牌积累了几十年,有品牌优势,中国车企同样配置的车,得降价 30% 才能吸引到消费者。
在何小鹏眼里,特斯拉算是个 “全面发展的选手”。它上海超级工厂 95% 的零部件都是国内的,还能保持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
特斯拉的 FSD 自动驾驶系统在北美积累了超 50 亿英里的真实路况数据。
可就算是特斯拉,也有麻烦的时候。2025 年二季度因为 4680 电池良品率问题,Model Y 交付延迟,一天之内市值就少了 800 亿美元。
这种 “大公司也会遇到难题” 的情况,正好印证了何小鹏的判断:汽车行业周期长、投入大,没有哪家企业能轻松站稳脚跟。
中国车企虽然在电池、智能座舱这些方面有突破,但整车制造工艺、底盘调校这些基础能力,还得慢慢积累。
说起跨界造车的小米,何小鹏评价挺客观:“做得不错,但挑战也大。” 他特别提到做硬件的不容易,手机故障率控制在 0.1% 就行。
可汽车行业要求更高,不能超过 0.001%。小米 SU7 刚上市时就遇到过交付延迟的问题,这也暴露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
2025 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交了 12 万辆车,可售后网点只覆盖了 30 个主要城市,服务范围比特斯拉的全球网络差远了。
针对这些问题,何小鹏给行业提了三个建议。首先要深耕技术,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不能把国内的模式直接照搬过去。
小鹏汽车已经在硅谷、斯德哥尔摩设了研发中心,专门研究 L4 自动驾驶和高压快充技术。其次要重构服务,打造 “本土化 + 标准化” 的服务体系。
蔚来汽车在挪威推出的 “移动服务车” 模式就很好,能把维修响应时间缩短到 2 小时内,值得其他车企学习。
最后要做好生态协同,通过资本合作整合资源。何小鹏透露,小鹏正在和大众商量一起开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这样能分摊研发成本。
这场关于 “该自信还是该清醒” 的讨论,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追求规模” 向 “提升质量” 转型的一个缩影。
现在比亚迪海豹在欧洲售价比国内高 40% 还不够卖,长城坦克 500 在中东市场打败了丰田普拉多,这些都说明中国车企在努力。
全球化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怀着敬畏之心做好产品,用长远的眼光搭建体系,才能在世界汽车领域,留下中国品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