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发展,最近,关于油车的讨论越来越“悲观”了。
因为不少人都在说:“不出5年,持有燃油车的人,可能会集体陷入困境。”
理由听起来也很吓人:
加油越来越不方便、修车越来越贵、卖车贬值越来越狠……
听上去确实挺像那么回事,但真是这样吗?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油车皮实、稳定、技术成熟,怎么突然就成“高风险资产”了?
这个说法到底是“洞察先机”,还是“危言耸听”?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拆解一下,看看到底有没有道理。
01|加油,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麻烦?
先说第一点——理论上看,这种担心,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到2030年,全国加油站数量预计将从11万座缩减至9万座——短短几年内,将减少整整2万座。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每5个加油站里,就可能有1个消失不见。
考虑到油车的存量还很大,这个趋势的确让不少车主感到焦虑:
“我以后会不会开着车找不到地方加油?”
“会不会加一次油得排长队?”
“是不是还得专门规划路线找加油站?”
但实话说,这种“恐慌”,也没必要被无限放大。
因为真正被关掉的,多半是偏远地区、或客流量稀少的加油站——
比如乡镇、服务区、或者某些盈利能力差的站点。
而在城市核心区、主干道、高速沿线,加油站作为基础设施,短期内并不会轻易撤退。
换句话说——影响最大的,是那些长期自驾、常跑冷门路线的用户;
而大多数城市通勤车主,受到的波及,其实并没那么大。
当然,这也提醒我们:油车的使用便利性,确实在慢慢“打折”。
只是这个折扣,目前还不致命。
02|修车,会不会越来越贵?
至于“维修难度和成本”,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没啥变化,但只要你稍微留心,就能察觉到一些不太妙的苗头。
最核心的一点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正在迅速逼近油车。
从2020年全国渗透率不到5%,到2025年上半年突破44%——
这种增长速度,意味着很多主机厂、供应链、零部件商,都开始“押宝”新能源了。
而这,对油车可不是啥好消息。
因为一旦某款车型停产,后续的配件生产也很可能慢慢被“抽血”,要么涨价、要么断供。
尤其是一些销量本就一般的车型,如果哪天品牌退市,修一辆车,可能比买辆新车都贵。
Jeep就是个典型例子:品牌破产后、售后脱节,网上就有车主爆料——光换个保险杠,就有人报价4万元。
这虽然看起来极端,但也足以说明一个趋势:当配件不再量产,一切都变得不可控。
更别说,像日产这样的大厂,都已经宣布2027年将不再推出新的燃油新车。
你很难说,三五年之后,会不会又有更多车型被“砍掉”更新,变成维修市场的“孤岛”。
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
不是你修不起车,而某些车型,一旦失去了零部件厂家和汽车厂的支持,维修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03|保值率,会不会跌到谷底?
而保值率的问题,就比较悲观了。
尤其是这两年,大家明显感觉到:手里的油车,在出售时,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新能源冲击太猛。
很多同价位的纯电/插混车型,给出了更高的配置、更强的动力,二手油车自然就没人愿意接盘。
另一方面,油车厂商自己也在疯狂“砸盘子”。
像雷克萨斯,以前要加价提车,现在裸车直降七八万都很常见;
凯美瑞、雅阁这些B级合资车,优惠也是2-3万起步。
你想想——新车价格一降再降,旧车怎么可能保得住值?
相关机构的数据也证明了这点:
三年车龄的传统燃油车平均保值率,已跌破55%,创下近年来新低。
而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扩大。
因为市面上的存量油车太多了,高达3亿,而新油车的份额又在减少。
当供需关系失衡时,二手油车的保值率,自然就很难稳固了。
总的来看就是——
不管是“加油难”“修车贵”,还是“保值率下滑”,它们都反映了一个共同趋势:
油车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系统性的改变。
但这种改变并非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因车型而异,最终会落到一个具体选择的问题上。
你买的是主流合资?用车场景稳定?那影响可能很小;
但如果你选的是小众车型、计划长期持有,那确实要提前想清楚。
说白了,没有所谓“绝对对错”的路线,关键在于你会面对什么问题。
这才是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所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