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 !
继去年全年首次盈利后,禾赛科技再次交出了远超预期的二季报。
数据显示,禾赛二季度实现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3.9%,单季营收实现连续5个季度同比增长。盈利方面,公司在该季度实现净利润4410万元,远超GAAP层面转正目标。
8月14日盘后公布业绩后,第二个交易日禾赛股价大幅上涨9.73%。较去年11月底股价低点,公司股价更是翻了五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禾赛于去年四季度首次实现GAAP口径下盈利,当季盈利1.5亿元,今年一季度转亏后,此次二季度再次扭亏为盈,且提出了今年全年GAAP盈利的目标。
作为激光雷达头部企业,禾赛实现了全球首家盈利的成绩。这背后,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产业链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而如今当红的机器人产业,又为激光雷达添了一把火。
具体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35.21万台,同比暴增306.9%。其中,ADAS产品交付量为303,564台,同比增长275.8%。
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54.79万台,同比增长276.2%,而且上半年交付总量已经超过2024全年。其中,ADAS交付量为44.97万台,同比增长237.5%。
传统意义上的“车载激光雷达”主要指主激光雷达,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感知设备。主激光雷达的市场占有率上,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雷达装机量共861767颗,其中禾赛科技装机量为284399颗,市场份额为33%,稳居第一,这也与今年一季度的排名一致。
小编|璞羽
隶属|我爱学习俱乐部编辑部
今年上半年,一家来自中国上海的科技公司突然火爆美国资本市场——禾赛科技在美股市场暴涨50.41%。
消息面上,禾赛三月份宣布,已与一家欧洲汽车制造商达成“多年且独家”供应协议,为其提供激光雷达产品。据悉,这家企业正是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集团。
这有多牛呢?其实还真的很厉害,因为激光雷达是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阶段最核心的零件之一,很多机构和媒体都预言,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在智能化上,而禾赛科技此番能够赢得奔驰在全球的订单,充分说明其技术是全球领先的。
各位千万别忽略了“全球”这两个字,本次禾赛中标的是奔驰全球供应商,并不仅仅是奔驰在中国市场产品的供应商,这个含金量是十足的。
回忆起多年前,当汽车行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有一家中国企业横空出世,以物美价廉的动力电池产品,“横行”于汽车供应链上,它就是宁德时代。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禾赛科技的暴涨,是否意味着市场看到了下一个“宁德时代”?
-1-
从零到200万台产能
禾赛科技在激光雷达行业的首次亮相,是以激光传感器检测危化气体和空气质量。
这是一个在当时仅有4.05亿元规模的市场,禾赛科技也因此一度融资困难。
2016年,禾赛推出了全球首套无人机载燃气安检系统HS-5000,并在2017年初凭借此系统入围棱镜奖(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颁发,被称为光电“奥斯卡”)。
在磐谷创投投资总监张弛看来,这证明了禾赛科技的创新力、执行力,也让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注意到禾赛科技。磐谷创投是禾赛科技的A轮、B轮投资方之一。
光速光合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光速光合”)长期关注人工智能、硬科技、绿色科技等领域,从2013年开始观察激光雷达赛道,2014年时就曾与创始团队有过交流。
光速光合创始合伙人宓群认为,半导体芯片是集成化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但由于当时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尚小,能够采购到的多为通用芯片,如果要降低成本、提高性能,需要对芯片做特殊的优化,而这在当时的全球市场还是空白。
2017年,宓群得知禾赛科技转型做激光雷达,并已经开始了机械式激光雷达的样品测试,就主动联系了李一帆,询问其是否考虑做芯片化产品。李一帆告诉他,芯片研发实验室的研究刚刚开始,仅有一台原型机。
在办公楼的地下车库里,他们一起测试了原型机在200多米距离的探测效果。宓群发现,测试结果虽不完美,但禾赛科技在芯片化产品的研究上快人一步,原型机的设计和架构上也很有潜力。
2018年5月,光速光合、百度对禾赛科技进行了2.5亿元B轮投资,且之后连续5轮领投。此后,禾赛科技也逐渐打开局面,并在自研芯片上持续加码。
宓群记得,在完成B轮融资后,禾赛需要更多资金完成芯片研发,而当时产品还未成型,许多投资人都在犹豫。但是他始终坚信禾赛科技的实力,果断领投下一轮,带来了其他跟投的投资人。
2018年12月,禾赛科技发布了利用波形分析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的激光雷达产品Pandar40P。波形分析技术是指在每一次测量时分析激光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的波形信号,解读目标物体的材料性能、形态、运动状态和环境条件等。
李一帆解释,研究这项技术是因为早期在服务自动驾驶客户时发现,客户担心路测时的噪音和误刹车。
禾赛科技是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推出这项技术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为此,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枚每秒可运行200亿次运算的芯片,并搭载到2024年4月发布的更平价的产品ATX上。
“如果一开始只想做一个200美元的激光雷达,有些东西我们就永远也不会去做,也不会有这些技术积累。”李一帆表示。据他介绍,禾赛科技核心器件的自研比例超过90%。通过自研,做到产品性能更好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让供应链更安全。
2017年至今,禾赛科技共发布了四代自研芯片。
在此基础上,禾赛科技推出了Pandar系列、XT系列、AT系列、FT系列、JT系列、ET系列的激光雷达,产品从机械式激光雷达到纯固态激光雷达,应用范围囊括自动驾驶、ADAS和机器人三大领域。
对于激光雷达来说,制造也是研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自建工厂比代工的成本更高,但李一帆认为,与降低成本相比,自建工厂更重要的是让禾赛科技拥有更快的闭环迭代能力。换言之,成本固然重要,但速度和效率更重要。
如何建立一个之前没见过的激光雷达的工厂?李一帆的答案是,学习其他制造业企业,如博世、百度、半导体行业等的经验,再结合激光雷达的行业特点。
“永远都不可能照搬一个业内已经成熟的东西,因为当它成熟时,你已经没有机会了。”他说。
目前,禾赛科技在上海和杭州有两大工厂,分别以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赫兹命名,前者负责前沿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后者负责产品的量产,预计2025年年底年产能达200万台。
麦克斯韦的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投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于2023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李一帆参考了特斯拉早期将研发基地和制造工厂建在一处的做法,在麦克斯韦中汇集了激光雷达从设计、研发到测试、生产的全栈通链。
不同于传统的执行式产线,麦克斯韦专设“研发生产线”,由研发和制造团队共同负责搭建试制平台,以量产标准来试制激光雷达新产品,共同定义量产生产线的每一步工艺。
制造团队还会与设计研发团队共同开展DFM评估(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指在产品设计阶段优化设计方案,确保产品能够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地实现量产的评估方法)。
此外,麦克斯韦中还配有贝叶斯可靠性试验中心和业内首个激光雷达200米综合测试道。
前者专用于产品的全方位系统性测试验证,可执行ISO、IEC、CISPR、GB/T等多项车规级测试标准。后者可通过高度仿真的城市、高速道路环境和天气的构建,大幅提升路测效率和质量。
在宓群看来,通过提前布局芯片研发、自建工厂等措施,禾赛科技在自动驾驶爆发期还没到来时,就做好了相关准备。
-2-
机器人打开想象力
禾赛在二级市场上受到追捧,还离不开机器人产业的前景。
在机器人领域,禾赛收获了大量订单。二季度禾赛的机器人激光雷达交付量为4.85万台,同比大幅增长743.6%,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为9.83万台,同比增长693%。七倍的增长完全体现了终端机器人火爆对产业链的带动。
目前激光雷达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割草机器人。在CES2025上,禾赛与MOVA共同展出了全新割草机器人MOVA600/1000,其搭载了一颗JT16激光雷达。数据显示,MOVA600/1000不足半年出货量已破十万台,已登顶德法亚马逊。
从技术层面而言,消费级激光雷达的门槛要求没有车规级高,所以做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属于降维打击。
开源证券指出,技术外溢带动了机器人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割草机器人等领域的激光雷达渗透率仍有不小的空间提升,继续看好下游行业增长红利带动公司出货高增。
禾赛机器人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曾公布一组数字,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到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预计会达到500万台,如果每个机器人使用2000元的激光雷达,那就是100亿的市场规模。
资本市场偏爱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拓展,除了打开了市场空间之外,技术上的降维打击将利于利润表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财报来看,在费用端,今年二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9%、28.2%,同比分别下降6.2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规模效应下三方面费率均显著下降,尤其是研发支出同比保持持平、下游渗透率驱动收入增长的背景下,研发费用率因此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研发强度却没有下降。
当期间费用和毛利进入交汇点,综合影响下,公司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环比Q1实现转正,而且这是禾赛在目前所有报告期内第二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开源证券报告显示,随着主业龙头地位确立,以及资本开支减少,出货量高增背景下费用率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利润率有望持续提升。
整体来看,禾赛的业绩增长呈现出清晰的“双轮驱动”结构。
其中,ADAS业务是毋庸置疑的基石业务,公司绝大多数的收入与毛利润都由其贡献;机器人目前的高增速中包含了一定的低基数因素,且同期收入占比不高,短期内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有限,但是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公司相关业务在未来的增长可期,已然是一股强劲的边际增长力量。
行业需求方面,随着智能驾驶进入加速发展期,相关需求快速释放,激光雷达正从高端车型选配向安全标配过渡;与此同时,机器人目前的主要应用场景,如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正处于或即将进入景气周期,对机器人用激光雷达的需求也都将保持长期景气。
因此,基于禾赛的龙头行业地位与上述行业的景气度,公司预计2025全年营收同比增长在44%~69%区间。
估值方面,由于禾赛在今年Q2业绩再度转正,所以在财报披露的次日,即8月15日,刚刚完成了一次估值切换,所以目前超过200倍的PE-TTM,一方面是由于业绩刚回正,分母低位放大了估值,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对激光雷达龙头的坚定看好。
从股价走势来看,自2024年11月中旬开始至今,禾赛股价强劲反弹,期间股价最高涨幅超过500%,投资者正是看到了激光雷达在ADAS和机器人这两个重点应用场景中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选择了提前押注。
但是,也能看到,随着股价的暴涨,估值迅速抬升,当安全边际弱化后,股价的波动也随之加大。
展望未来,公司ADAS产品增长稳健,公司机器人激光雷达短期内对公司的核心价值,则主要在于提升整体毛利率和拉高估值的天花板。
近期,禾赛港股上市进程,或将成为股价上涨的一大短期催化剂。
所以,公司的长期预期向好,亦不乏事件驱动的短期投资机会,但估值消化需要后续业绩的持续兑现,故而要警惕长期高估值下的回调风险。
-3-
智驾平权与新的远征
2025年春节后,在比亚迪带动下,智驾平权成为汽车行业今年最大的趋势。将高阶智驾软硬件和功能普及至15万车型,是这场潮流中的重点目标。
3月10日晚上市的零跑B10,以12.98万售价搭载高通8650智驾芯片与高性能激光雷达,承诺在今年推送城市NOA,明年实现车位到车位。
这是端到端高阶智驾首次下探到13万元以下车型,受到市场热烈响应。开售一个小时,B10收到1.5万台订单,其中超过70%为带有激光雷达的智驾版。
这反映了普通消费者对激光雷达认知的微妙变化:此前用户更多将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的标志,但自去年以来,消费者逐渐也将激光雷达作为安全的象征,并愿意为之买单——智驾平权不仅仅是城市、高速NOA的功能平权,也是一场安全平权。
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很早预感到这种变化,他说激光雷达会从功能件变成安全件,变成未来的安全气囊。在更多车上普及这种新时代的安全气囊,顺理成章地成为禾赛过去一段时间的战略重心。
2024年4月,禾赛发布下一代激光雷达ATX,其核心目标是在上一代产品AT128的基础上,性能略增但价格减半——低于200美元。这是一款可渗透至10万元级车型的平权产品,其上车的车型就包括零跑B10。
众所周知,15万以下车型对BOM成本更加敏感,留给智驾系统的成本空间只有寥寥数千元,而ATX让ADAS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机时代,让15万乃至10万车型也能用得起,因此赢得了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等国内11家头部车企的定点。
15万以下车型占据整个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激活他们对激光雷达的热情,意味着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