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话虽说不完全对,但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确实深远。
如果一个家里,儿女长大成人后显得平庸、缺乏闯劲(常被说“没出息”),咱们做父母的,不妨也低头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些习惯,像看不见的绳索,悄悄绊住了孩子的脚步?
1. 嘴里常吐“苦水”,心里难见晴天
不妨想想看,家里是不是常听到这样的叹息?
“哎,命不好!”“都是别人害的!”“这社会真没希望!”… 鲁迅先生早就点明:“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可如果这“不满”只化作抱怨,车轮就陷在泥里了。
孩子天天听着这些,就像小树苗泡在酸水里,容易变得消极、爱推卸责任。
小区李婶就是,遇事总怨天尤人,她儿子工作一不顺心就回家躺平,嘟囔着“领导眼瞎”、“同事使坏”,很少想自己怎么做得更好。
这心态,怎么能有出息?
2. 眼睛只盯脚尖,忘了抬头看路
过日子精打细算没错,但要是变成了“只看眼前三寸地”,那就可惜了。
比如孩子明明很有画画天赋,却说“学艺术能当饭吃?白花钱!”;
为了省点补习费,耽误了关键学习;或者只让孩子选能“立刻赚钱”的行当,不管他喜不喜欢、有没有前途。
《韩非子》说得好啊:“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王叔当年觉得学电脑“买机器太贵,不靠谱”,硬让喜欢编程的儿子去学了个“稳当”但讨厌的手艺,现在儿子干得没精打采,王叔也后悔莫及。
太计较眼前的小利,可能就剪断了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
3. 心被“小钱袋”锁紧,门也关上了
节俭是美德,过了头就成了“心穷”。
比如舍不得请人吃顿饭,人情往来躲着走;孩子想买本好书,觉得“网上看看得了”;
有好的学习机会,先算“多久能回本”。
孔子教导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样无形中告诉孩子:世界是险恶的,要捂紧口袋。结果呢?孩子可能变得小气、不合群,不敢交朋友、不敢尝试新东西,怕“吃亏”,白白错过了许多机会和人脉。
心小了,路怎么宽?
4. 抱着老皇历,不肯翻新篇
“我们当年都这样!”“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如果父母思想僵化,拒绝新观念、新知识,对变化充满恐惧,孩子在这种氛围里,也容易变得保守、不敢创新。
《易经》里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时代在飞奔,守着旧经验,怎么跟得上?就像陈大爷,总说“网上都是骗人的”,儿子想开个网店他死活不同意,非让去厂里“铁饭碗”,结果厂子效益不好,儿子想转行又没了勇气。
5. 遇事总怪别人,肩膀不担责任
家里遇到点事,习惯把责任往外推:“都是他不对!”“是政策不好!”“运气太差!”很少想想自己哪里能改进。
孩子犯错时,也常常护短、找借口。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长期这样,孩子很难学会担当。
遇到挫折,他本能地就是抱怨、指责别人,而不是反思自己、努力解决。
没有这份担当和自省,在人生的风浪里,怎么能掌好舵、立得住呢?
这些习惯——抱怨、短视、心穷、守旧、推责——就像无形的枷锁。
咱们做父母的,想让孩子更有出息,或许该先审视一下自己。
改变这些习惯,不是说要多有钱,而是要心宽一点,眼光远一点,肩膀硬一点,学习勤一点。
毕竟,父母积极向上的样子,就是孩子眼里最好的榜样。改变自己,就是点亮他们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