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工业质检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防线,也是“中国智造”的关键一环。主营汽车检测的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特),以“AI+光学技术”炼就“火眼金睛”,不断拓展检测业务,一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企业。
菲特的故事在天津高科技企业中很有代表性——
2013年,赴德进修的曹彬回国创业,目睹国内汽车质检行业被海外巨头垄断,毅然投身这个赛道。起初,菲特也是以当时行业通行的人工检测为主。但曹彬很快意识到,仅靠人眼和经验,无法实现真正的“零误差”。2016年,他决定向智能检测转型,并邀请技术专家胡江洪加入,一起“做一件没有天花板的事”。
依托早期积累的两亿多条质量数据,他们联合天津大学等科研力量,攻克光学成像与AI算法融合等难题。2017年,首台3D相机研发成功,实现对产品缺陷的在线识别。
2018年,菲特迎来高光时刻。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商舍弗勒提出8微米级缺陷检测需求,菲特创造性移植光学镜片检测方法,最终实现100%检出率,引来德国专家专程观摩。
此后,菲特步入快车道,推出全球首套轴承与齿轮AI质检方案,服务客户超百家。
2024年,受市场影响,菲特一度陷入困境,主营的汽车检测业务大幅萎缩。胡江洪他们想到,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场景完备,如果能将现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推广和复制,就是机会!于是,菲特瞄准“通用性”,开始了二次转型:攻关不同工业场景的垂类大模型,形成适用的检测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菲特顺利跨入生物医药、半导体、军工等多个领域,还发布了工业大模型“菲凡”,实现从感知、分析到决策与执行的智能闭环。这家国家级“小巨人”也因此实现了逆势走强,去年产值达3.5亿元,将2亿元的预定目标踩在脚下。截至目前,菲特已积累10亿条工业数据,在15个行业落地54个全国首台套,服务天津乃至全国多个企业。 记者 岳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