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演进中,知识一直被视为力量。培根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曾在启蒙时代被奉为圭臬。但当人工智能(AI)以指数级速度发展,成为信息处理的强大引擎,尤其是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能够瞬间调取、重组、生成海量知识内容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追问:AI时代,知识还等同于力量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在AI时代,真正构成力量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类的思想能力。
以往,掌握知识就意味着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认知的权利。能读书、会写字、有知识的人,被认为可以拥有比他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强的判断力和更大的决策权。但AI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今天,任何人只要会使用智能手机,就能通过搜索引擎、AI助手获取几乎无限的知识。AI不仅能提供百科式的答案,还能总结论文、生成方案、分析数据,甚至写诗作画。虽然AI提供的未必是正确的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得知识的门槛迅速降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复制、可调用的资源,被高度“商品化”和“工具化”。
在此背景下,谁“知道得多”已经不再构成突出优势,因为AI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更快”。AI的到来,使知识的获取已被机器“平权”,我们正见证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贬值”浪潮。当然,AI时代,知识仍然重要,它仍然是思想的基石,只是它不再是决定性的稀缺资源,更不是构成力量的唯一维度。没有知识,思想就失去了养料;但只有知识,没有思考,同样无法创造价值。
AI可以处理知识,但无法真正“思想”。它可以预测人类语言的下一个词,却不能产生原创的判断;它可以组合逻辑,但不能承担价值选择;它可以“模拟”情感与意图,却无法真正拥有意识与立场。换句话说,知识已成为AI的领域,但思想仍是人类的疆域。
人类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我们储存了多少知识,而是因为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建构意义、超越现实、想象未来。思想不仅是对信息的加工,更是对世界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对真理的探求。思想能穿透表象,能反抗权威,能发起革命,能生成美学,能开辟道路。在AI代替了“重复性劳动”之后,思想成为唯一不可替代的创造力。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应对策略,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重新确认。
即便以后知识真的被芯片瞬时加载,思想依然可能诞生。因为思想不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对知识的整合、批判与超越,它依赖于主体的价值观、情感、经验和独特的视角。硅基机器人即便拥有同样的知识储备,若缺乏意识、自我认知与情感共鸣,也难以真正生成思想,它们更多是在算法规则内的推演。真正突然而来的创造性火花——灵感——往往源于生命体验与潜意识的碰撞,这是机器目前无法复制的。人类的独特性就在于思想,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创造性才是新力量的核心。
正因如此,AI时代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如何发展,而在于我们是否会因此丧失思考的能力。今天的教育正在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一些学生借助AI完成作业,一些教师依赖AI生成教学资源,一些研究者动用AI代笔论文……当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思想反而容易被忽略、被贬低,乃至被放弃。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社会将培养出一代“知识浮游者”——他们对内容无限摄取,却缺乏判断与辨别;对数据高度敏感,却失去价值立场;在答案中沉沦,却丧失提问的勇气。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提出“知识不再是力量,思想才是”。这不仅是一个判断,更是一个警醒:唯有思想,才能帮助我们在人机共存的时代保持人性的核心;唯有思想,才能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守住价值的底线;唯有思想,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文明的走向。教育、人才与文明的未来,是必须重建对思想的信仰。
当知识成为可以被无限调用的资源,真正稀缺的,就不再是知识,而是思想的深度、判断的勇气、批判的锋芒、灵魂的觉醒。这正是我提出“AI时代,思想才是力量”的根本理由。我们要教会下一代的,不应只是如何使用AI,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机共生的时代坚持思想的尊严。因为,在算法主导、数据驱动的世界里,思想,是人类最后的自由;思想,是人类最高的力量。(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