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纳兰
9月1日,特斯拉官网显示,中国大陆地区Model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售价下调1万元至25.95万元。
该车型8月12日才正式上市,CLTC续航达830公里,百公里加速5.2秒,初始售价26.95万元。
特斯拉方面回应称,调价后仍可享受现行销售政策,已下单未提车用户将自动适配新价格。
这并非特斯拉首次“闪电调价”。2023年其在华进行7次官方调价,遵循“小涨大降”逻辑:1月ModelY长续航版直降4.8万元,8月ModelY高性能版再降1.4万元;2024年两轮降价后,Model3焕新版起售价降至23.19万元。
此次新品上市不足一月即降价,创下特斯拉在华车型调价最快纪录。
频繁调价背后,是特斯拉面临的市场压力。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销量6.7万辆,同比2024年7月下降8.4%,环比下降5.2%;1-7月累计销量43.2万辆,同比下滑13.6%。
海外市场同样遇冷,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8月28日数据显示,7月欧盟纯电销量同比增39%,但特斯拉仅售出6600辆,同比暴跌超40%,连续7个月下滑。
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是核心诱因。国内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持续推出高性价比车型,欧盟市场则面临大众、宝马等本土品牌电动化攻势。而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为调价提供支撑——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布局,使其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上拥有议价权。
不过,降价策略的双刃剑效应已显现。部分首批购车用户质疑“被割韭菜”,社交平台上出现集体投诉;更多消费者则选择持币观望,等待进一步降价。某汽车论坛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将推迟购买计划,观察后续价格变动”。
行业连锁反应已悄然启动。今年8月,小鹏G6正在进行优惠促销活动,最高优惠达到4.9万元,最低起售价格为16.59万元;8月5日,刚刚上市不久的理想i8,明确将更改配置。和此前的售价相比,相当于取消了Pro配置,Max配置售价下调了1万元,Ultra配置下调了2万元。这意味着,原本以36.98万元选择Ultra版本的用户,只需要34.98万元的价格即可实现原选择的全部配置。这种策略相当于变相降价。
券商研报指出,特斯拉此次降价可能引发“中秋-国庆”消费季新能源车企集体促销,行业价格战或全面升级。
为破局当前困境,特斯拉加速产品迭代。除Model3长续航版外,ModelYL车型已陆续到店,更受关注的“廉价版”ModelY也有了明确时间表——CEO马斯克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该车型将于年底发布,2026年下半年量产,定价或低于20万元。
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的价格调整本质是“以价换量”的生存策略,但长期依赖降价可能削弱品牌溢价。若新品未能如期放量,或成本控制不及预期,其盈利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