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AV数字音视工程网
2025年,COB LED显示市场在持续的热度中迎来一场深层的结构性转变。
产能迅速扩张、价格持续下探、同质化竞争加剧,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共性困局。据统计,全球COB月产能预计2025年突破9万㎡(以P1.2为基准折算),相较2023年底增幅显著提升,而实际产能利用率却仅仅维持在60%–65%之间。
在这一片“红海”之中,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行业真正稀缺的,究竟是产能本身,还是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具备高工程价值的优质产能?
2025Q1 全球&中国LED小间距&微间距市场COB技术渗透率-销额%
产能过剩时代的价值突围: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当前COB行业正陷入一种典型的“量增价减”发展模式。
2025年第一季度,COB产品均价同比下降31.4%,每平方米价格降至1.72万元,与此同时出货面积却大幅增长49.1%。虽然在指挥控制中心、高端会议室、商业展示等高端应用场景中,COB的渗透率仍在提升,但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利润空间的持续压缩与产品同质化风险的加剧。
表面看,这是规格与价格的胜利;但深入一线工程交付现场,却会发现“像素间距”早已不再是业主方唯一的硬指标—在7×24小时待命的应急指挥中心,任何一条横向拼缝在弧形大屏上形成的阴影,都会在夜间值班时放大成误判风险;在需要4K特写镜头无缝扫过的虚拟拍摄影棚,整屏平整度若出现0.3 mm以上的“波浪”,便意味着后期抠像成本成倍增加;在企业战略决策会议现场,一块模块更换导致的1-2小时停机,更是可能直接导致关键决策流程中断,造成难以估量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损失.....。
换句话说,场景方愿意为“看得更细”买单,却更愿意为“永远不出错”支付溢价。行业真正的缺口,不是缺少能生产P0.7乃至更小间距的COB产能,而是一套稳定、可信、沉浸的“关键任务显示系统”。
中麒光电很早就意识到,如果竞争仅停留在参数和价格层面,整个行业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真正的突破口,在于能否跳出原有竞争维度,通过对用户深层需求的洞察与满足,实现对LED显示工程应用端的结构性创新
2025年8月,其推出的C3大模组系列COB产品,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它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场关于COB工程能力的意义重塑。
C3大模组:以结构性创新回应工程美学与可靠性诉求
中麒光电C3竖版大模组应运而生。
据DAV数字音视工程网了解,该产品从物理结构、光学性能、机械可靠性等多维度重构产品定义,旨在将COB从一种“显示技术”推进为“关键视觉基础设施”。
首先,视觉完整性与拼缝控制方面,C3大模组采用150×337.5mm的竖版设计,这一看似简单的尺寸变化,实则带来COB工程能力的系统级提升。其成功实现将横向拼缝数量减少50%,大幅降低画面的分割感的同时,也可在高端会议、虚拟制作等场景中显著提升视觉沉浸感和信息连贯性,避免传统横屏模块因拼缝密集而导致的“网格化”视觉干扰。
其次,整屏平整度方面,C3模组创新的高宽比(约2.25:1)可极大增强单模块的结构刚性,有效抑制屏幕拼接后出现的“波浪感”和中间区域微凹现象。尤其在大面积拼接和浅色背景显示中,这一优势更为突出。
更值得关注的是,C3模组在曲面拼接与复杂场景适应性上也取得显著突破。其窄宽度设计可大幅降低最小弯曲半径,使得曲面屏搭建更加平滑自然,彻底摆脱传统模组在曲面应用中出现的“折线感”与图像形变,极大拓展了COB在创意显示、科技艺术、沉浸空间中的应用潜力。
而在最考验产品实力的可靠性维度,C3模组凭借竖版结构带来的应力分布优化,显著降低虚焊风险;拼缝数量减少也意味着更低的积灰概率和亮度衰减。维护性方面,一旦出现单点故障,只需拆卸相邻两块屏幕即可完成更换,极大缩短维护时间、降低运营成本,尤其适合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关键场合。
中麒光电C3大模组的创新证明:工程美学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可靠性的前置条件。
重构天花板:从显示工具到关键任务系统
站在2025年的产业转折点,中麒光电用C3大模组证明:产能过剩的另一面,是工程创新的价值觉醒。
尤其是在指挥控制、智慧会议、虚拟拍摄等场景中,LED显示设备不仅仅承担着“画面输出”功能,而是日益成为决策支持、人机交互、远程协同的核心接口,其可靠性、视觉舒适性、物理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而这一需求,又反向推动着COB技术从"更清晰的显示工具",升级为"关键任务系统的核心组件",从而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开辟出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市场门槛的价值蓝海。
由此可见,中麒光电通过C3大模组所折射出来的企业战略选择背后,是对COB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当行业沉迷于间距微缩的军备竞赛时,中麒光电已转向工程能力的系统化提升:通过减缝增平解决视觉完整性问题,通过应力分布优化提升可靠性,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TCO。
这场价值重构的启示在于:在技术狂飙的时代,真正的创新不是制造更多产能,而是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麒光电并未被“内卷”困住脚步,而是以C3大模组为支点,撬动COB技术的工程天花板。在这场从“规模竞争”走向“价值竞争”的行业转型中,中麒光电证明了一点:真正的产能,应是能持续产生用户价值、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这,或许才是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