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东风汽车集团(简称“东风集团”)正准备转让其在合资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本发动机”)的50%股权。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官网显示,该项目目前处于预挂牌阶段,尚未设置底价,挂牌截止日定在9月12日。
这一举动不仅是东风集团资产结构优化的重要动作,也被解读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大潮中主动“割舍”的典型案例,背后映射的是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变革。
---
行业大势:燃油车退场,新能能源成主流
中国汽车市场的数据已给出明确信号。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渗透率超过40%,而燃油车销量则同比下滑逾一成,市场份额持续缩水。作为以燃油发动机研发、制造、销售为主的企业,东本发动机的核心业务空间正被快速压缩。
这正是东风集团选择出手股权的伏笔:在新能源转型已成必然的趋势下,传统燃油资产的“包袱”必须及时甩掉,否则很可能陷入被动。
---
企业现状:盈亏波动,短期回暖难掩长期困境
东本发动机成立于1998年,由东风集团、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及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股比分别为50%、40%和10%。公司总部设在广州,主要负责轿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供应广汽本田的多款车型,年产能达48万台发动机与65万套零部件。
然而,从财务数据看,其盈利表现并不稳定。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5.66亿元,却亏损约2.28亿元。进入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至38.07亿元(同比下滑约18.3%),但净利润反转至3.71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亏损源于燃油车整体市场低迷及原材料成本上涨;而2025年的盈利改善更多得益于促销带动的阶段性需求增长,以及降本增效的管理措施。换句话说,这种回暖是短期的,难以扭转长期趋势。
---
战略考量:东风集团的“双重压力”
东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股权出售是为了优化燃油车资产配置,更好支持本田在华战略,同时加快自身新能源转型。
实际上,东风集团正面临两方面压力:
1. 燃油车盈利能力下滑——规模效应弱化,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2. 新能源投入需求庞大——技术研发、产品更新、市场推广均需持续资金支持。
因此,通过剥离燃油车相关资产,腾出资金与资源,为新能源板块“输血”,已成为东风集团的必然选择。
---
可能走向:交易结果与未来图景
随着9月12日截止日期临近,东本发动机50%股权的归属将逐渐明朗。由于2024年处于亏损状态,而2025年盈利又具有短期性,其估值存在不小的不确定性。
若本田实现全资控股,企业可能继续维持燃油发动机业务,并逐步加强混动技术的应用;若第三方资本入局,或许会推动其向新能源零部件转型,比如电驱动系统等领域。
对东风集团而言,若交易顺利完成,将有助于岚图、东风纳米等新能源品牌的迭代与扩张。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尽快解决燃油资产剥离后营收缺口的问题,否则容易陷入新能源业务尚未完全盈利、燃油资产又不再贡献的“两头承压”局面。
---
行业意义:合资模式重塑与产业洗牌
东风集团的这一动作并非孤例,而是中国汽车产业“新旧动能切换”的缩影。越来越多的车企正主动甩掉燃油车包袱,集中火力在新能源赛道。
这不仅意味着合资模式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在燃油车时代,它是技术与市场扩张的抓手;但在新能源时代,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才是竞争的关键。那些无法及时转型的车企,可能很快被淘汰;而敢于“断舍离”的企业,则更可能在新格局中赢得位置。
---
结语:
东风集团出售东本发动机股权的案例,堪称中国汽车行业转型期的重要注脚。它不仅揭示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的战略选择,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再一次重构。
要么顺势而为,主动出击;要么困于旧局,被时代淘汰。这正是中国汽车业此刻所面临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