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买扫地机器人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它卡在沙发底下时,厂家从不管地板被刮花的事儿。联想到汽车上的辅助驾驶,其实也差不多。新规一出,车企再也不能把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我这才明白其中的复杂性。
上个月,一位卡车博主开着辅助驾驶功能直接撞上隔离带,视频一出,评论区炸开锅:有人怒怼车企虚假宣传,也有人直言司机该看路。最终交警给了司机全责,理由很简单——说明书早就写了“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
而在欧洲,奔驰的L3系统已经合法上路,前提是高速、天气良好、限定条件下,出事算车厂负责。国内专家评估过,遗憾的是咱们的路况过于复杂。就拿杭州举例,短短十分钟,我坐网约车遇见三次电动车逆行,还有行人直接翻护栏。司机无奈地说:“这已经算好的了。”
北京也搞了自动驾驶测试区,但那些车跑得比自行车还慢。我亲眼看见一辆面对空荡马路突然急刹,原因竟然是“虚拟行人”。要真上了社会道路,估计早被后车按喇叭催骂。
厂家心里也清楚,真正能落地的反倒是自动泊车。车友会上有人私下透露,研发方向已经转向停车功能,因为最多就是赔点钱,路上出事可是要坐牢的。律师也算过账,理论上程序员要担责,但现实里出事基本还是司机兜底。
新闻层出不穷:有的车把广告牌影子识别成障碍物,导致五车连环追尾,最后交警照样罚了司机,说他没保持车距。评论区有人喊告车企,但律师冷冷一句——胜诉率不到三成。
技术人也很无奈,同一系统在德国能顺利通过考核,放到国内高架立马乱变道。他们解释,不是算法不行,而是数据不一样:欧洲街头没有外卖车突然杀出的“变量”。
我表哥花八万多买了高阶辅助驾驶,确实上高速轻松不少,可眼睛始终不敢离路面,一点也不敢分神。有次系统误判前车急刹,安全带猛地勒紧,把他奶茶打翻了,4S店却说“属于正常”。
现在国家要求系统升级必须备案,结果更新节奏慢了,老车主们抱怨像买了半成品。二手市场上带激光雷达的车贬值飞快,大家都觉得这些功能还不稳定。
其实行业内早有人测试过L3,技术上车能跑二十公里没问题,可法务部死活不肯点头。去年还有车企偷偷在合同里加条款——“辅助驾驶事故由用户自负”,结果被截图挂网三天,最后灰溜溜删了道歉。
归根到底,现在所谓的辅助驾驶,无非是“豪华版定速巡航”。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底下的小字写得清楚——“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就像游戏里的“最终解释权归公司”,用了你觉得炫酷,真出事只能自己扛。技术再牛,法律不改,车企不担责,这东西永远也只是个辅助。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改得更像一篇轻松的娱乐评论文章,加点段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