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8月27日,海尔集团旗下卡泰驰控股正式完成对汽车之家约43%股份的收购,交易金额高达18亿美元,成为控股股东,并对董事会进行全面改组。这一操作在业内引发巨大震动:海尔不造车,为何要在汽车互联网巨头上砸下重金?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资本博弈,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生态化变革的深层逻辑。
流量巨头的困局:汽车之家“黄金十年”的落寞
汽车之家,自2005年诞生以来,凭借精准内容和庞大流量,一度成为汽车垂直媒体霸主。2013年赴美上市时,市值破百亿美金,行业无人可敌。然而,辉煌背后的隐忧逐渐显现。李想离开后,汽车之家经历了多次易主:从澳洲电讯到中国平安,再到如今海尔控股。每一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战略和内部的调整,也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平台,逐渐显现出疲态。
财报数据显示,汽车之家媒体服务收入已从2022年的约28%跌至2025年二季度的16.24%。燃油车广告缩减、新能源车投放多元化、自媒体及短视频冲击,让汽车之家赖以起家的流量红利不再。线索服务收入虽相对稳定,但高成本和品牌方信任危机,也限制了其盈利增长。
同时,汽车之家押注线下空间站和新零售布局,但120家门店开设后,二季度营业成本暴涨45.4%,盈利模式尚未验证。VR沉浸式体验、AI智购虽新颖,却难以立刻转化为用户粘性或长期壁垒。汽车之家正处于一个尴尬阶段:流量大、变现难,转型急、成本高。
海尔入局:不是造车,而是抢后市场入口
海尔为何豪掷18亿美元?核心逻辑在于“生态布局”。海尔明确表示,这次收购不是为了造车,而是布局汽车后市场服务。通过汽车之家,海尔可以整合庞大流量、行业资源和用户数据,把握未来汽车消费的入口。
海尔旗下卡泰驰已布局汽车生态品牌,提供O2O全流程服务:汽车定制、交易、智慧用电。汽车之家作为流量和数据入口,正好弥补卡泰驰在用户端的短板。通过线下空间站、AI智购、VR体验等工具,海尔试图实现“家-车-生活”的场景串联,这是一种长线战略布局,而非短期炒作。
这意味着,未来汽车之家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汽车媒体平台,而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核心枢纽——用户数据、交易场景、售后服务,全都掌握在手中。对于海尔而言,这是一场产业链的提前布局,一次把握汽车后市场红利的豪赌。
机会与挑战:转型之痛不可回避
然而,机会与风险并存。汽车之家传统广告收入天花板明显,线下扩张成本高昂,AI和新零售模式尚未形成壁垒,行业竞争白热化。懂车帝、易车等对手已经在线下布局,短视频自媒体更在不断蚕食流量,汽车之家想要稳住用户和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更关键的是,用户的信任和粘性才是平台真正的核心资产。技术创新能吸引眼球,但如果不能让用户真心认同和频繁使用,所有投入都可能打水漂。海尔要面对的不只是成本和盈利压力,更是流量变现和用户心智重塑的双重挑战。
产业生态重塑:海尔的野心
这场收购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数字化服务,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竞争力。流量、数据和服务成为新的核心资产。海尔通过汽车之家,不仅获取了用户和平台资源,更掌握了产业入口,对未来智慧出行、家车互联、家庭生活场景布局有直接推动作用。
这是一场“互联网+汽车后市场”的战略博弈。懂车帝、易车靠生态资源和流量做局,海尔靠实业能力和产业协同抢滩。谁能整合线上流量、线下场景和数据服务,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下一个赢家。
不是造车,而是抢未来
海尔18亿入主汽车之家,看似豪赌,实则长线布局。它不造车,却掌握了通向汽车后市场和智慧出行的入口。汽车之家也在历史节点面临抉择:能否在海尔的引领下,从流量平台转型为智能汽车生态枢纽,将决定其下一个二十年的命运。
在这个产业格局中,流量不再是唯一优势,场景、服务和生态才是未来。海尔用资本和战略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战场,不在于谁造车,而在于谁掌握用户、数据与服务的入口。汽车之家能否抓住机会,转危为机,是整个汽车互联网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