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这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不断加速。当然不止新能源汽车,而是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处于上升阶段,据相关统计,全球首次!我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达 1.02 万亿千瓦时,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过随着保有量的增加,电池安全的问题也是日益受到关注,其中便是热失控引发的事故成为了行业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之一。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一份堪称“史上最严”的国家标准被发布了出来,为行业安全发展划定新的红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响应新国标的政策,热管理行业必定会迎来一场大升级和技术革新,因为热管理系统是电池安全的核心保障。
以前的传统热管理主要以散热为主,现在在政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则需要实现又能隔热又能控温的功能,热管理系统不仅要让电池在各种环境中保持适宜工作温度,更要在意外发生时能够阻断热量蔓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众所周知,一项技术的升级必然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升级,热管理技术的升级就能推动材料与结构设计的进步。
以下举几个例子。
先从控温来讲,在动力电池中或许可以采用双层复合加热片,其内部集加热和电芯信息采集于一体,能够监控温度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热管理系统来对过热的电池降温,对温度过低的电池加热,保障安全和续航。
双层复合加热片示意图
然后是缓冲阻燃,如可以用泡棉控制电芯间温度传导,通过优化液冷管路布局提升温度均匀性。多家头部企业已通过技术储备满足新要求,包括无热扩散技术和高效散热结构的应用。
泡棉示意图
抗冲击上,还有近几年的创新新材料MPP,通过特殊结构设计,在底部撞击时能缓冲冲击力,同时凭借优异的隔热性能将局部高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望成为部分企业满足新国标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MPP造粒原料示意图
总的来说,新国标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技术升级和优胜劣汰,推动热管理技术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设计。在明年正式实行后,如果可以,消费者可通过认准新国标认证降低安全顾虑,而行业则将在更高标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更坚实的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