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到来之前,曾经的增程1.0已经显得落伍。如今,东风、上汽、广汽等车企全面加码,上汽智己、广汽昊铂抢先放出新技术,硬生生把“增程2.0”提前了四个月推向市场。岚图梦想家等车型也纷纷换装大电池与全新增程器,静待上市。原本设想要到2025年底甚至2026年才会迎来的局面,被提前拉开了帷幕。小米的昆仑增程、小鹏的首款增程同样排队登场,前者刷新了中国车市订单纪录,后者则是凭借销量逐渐走出逆袭之路。
智己LS6配备66度电池,实现CLTC续航超过450公里,昊铂HL则搭载60度电池,带来350公里续航。这一波技术升级不仅来自整车厂,还得益于宁德时代专用增混电池的推出,既压低了成本,又提升了能量密度和续航数据。如今,各家车企早已做好储备,如果“大电池 小油箱”模式跑通,跟进速度会非常快,这正是所谓的增程2.0。它既是突围市场的利器,也面临不少待解的“魔咒”。
最难解的一环在于市场规律:增程车反而是“贵的好卖”。五菱宏光增程版起价6.88万元,但并没有延续神车神话。乘用车领域,长安启源A07增程版起售价13.59万元,成交价约12万元,也未能掀起热潮。真正畅销的仅限于理想、鸿蒙智行和零跑。理想L6起步24.98万元,鸿蒙旗下的问界M7与智界R7同样24.98万元起,而零跑则凭借极致性价比杀出一条独特道路。高端市场更是有尊界S800,仅上市67天便突破万辆大定,有望超越奔驰S级,成为百万级别销量之王。
新一轮技术换代带来了所谓“增程平权”。智己喊出了“450公里比纯电更强”的口号,昊铂则通过70kW的增程器,进一步拉高参数并增加权益,力求在价格和性能上找到平衡,以复制理想与鸿蒙智行的高利润模式。然而,营销归营销,技术上的可感知变化主要集中在四点:
1. 纯电续航由300公里以内提升到350公里乃至450公里;
2. 增程器发电效率提高;
3. 缓解了馈电后性能下降的问题;
4. 优化了慢充体验。
这背后,既有宁德时代的电池方案,也有各车企在发动机、电驱动上的研发博弈。智己坚持“大电池路线”,认为远途才需要增程器,日常几乎全靠电池行驶;而理想、广汽等则强调平衡,避免盲目追求续航数字。理想高管直言:300公里已经足够覆盖大部分需求,再大并无优势。李斌则提醒,若增程器长期不用,那背负油箱和发动机就是浪费。
在实际应用上,增程的局限性显而易见。20万元以内的市场基本属于插混,而非增程。这是由消费能力、用车环境等因素决定的。网约车等高频场景,几乎没有增程的立足之地。理想创始人李想也承认,增程本质是过渡技术。发动机作为百年成熟工业,提升空间有限,未来碳排放政策趋严,增程器也会很快触顶。相比之下,插混在馈电油耗控制上已做到5L/100km以内,几乎全面压制日系混动。
现实中,“城区用电,长途用油”的宣传口号,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时,往往变成抢充电桩的困境。理想口碑的提升,离不开其高速路自营充电站网络的建设。增程车的典型用户群体,大多具备固定车位和家用充电桩,或有便利的充电条件,否则使用成本会迅速走高。智己的“大电池”尝试,旨在覆盖那些无充电条件的潜在客户,但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额外付出时间成本。
归根到底,中国市场复杂且多元,既能让方盒子SUV走红,也能让MPV意外火爆,更能让旅行车实现破圈。华为享界S9T的预订量就是最新例证。增程技术要彻底颠覆市场格局难度很大,但在高端市场,它依然拥有不小的可能性。特别是像广汽昊铂这种在电机、增程器上全方位改良的方案,也许能开出新的突破口。
总结一句:增程2.0已提前到来,但它既是新机会,也是新挑战。谁能抓住平衡点,谁就有机会在下半场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