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销量持续攀升,车载泵等关键支撑技术正受到高度关注。这些部件不仅关乎车辆性能与可靠性,更直接影响续航里程与电池保护——然而,进入电动汽车泵市场绝非易事。
尽管近期出现了一些高调的政策回调与立法担忧,但电动汽车(EV)的发展趋势并未逆转。2025年7月,市场研究机构Rho Motion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2024年6月增长了24%。包括英国及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仍维持着雄心勃勃的电动化目标。
泵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执行元件之一。除保障车辆基础运行外,车载泵在延长续航、维持电池及电驱系统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电动汽车中主要配备两类功能型泵,其核心任务均为精准的热能调控。
首先是热泵(heat pump),其工作原理与家用热泵系统类似。它通过从环境空气或特定部件中提取低品位热能,并将其转移至需要加热的区域。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在低温环境下维持动力电池处于适宜工作温度区间,或在快充前对电芯进行预热,以提升充电效率并防止锂析出。
其次是冷却泵(coolant pump),负责驱动冷却液在逆变器、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之间循环,及时导出高负荷运行产生的热量,防止系统过热。
从表面看,电动汽车市场对泵制造商而言是一片极具吸引力的蓝海。这是一个面向未来、兼具商业前景与政策支持的战略性产业。但正如许多高技术门槛领域一样,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高准入门槛
“电动汽车中众多子系统高度耦合,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复杂度显著提升。”IDTechEx研究副总裁、材料科学博士Dr. James Edmondson指出,“例如,你可能希望回收逆变器的废热用于座舱采暖,或从环境空气中汲取热量辅助电池升温。简而言之,系统需在多个热源与热汇之间实现高效、动态的热量转移。”
Dr. James Edmondson进一步解释:“传统燃油车搭载大功率内燃机,其本身即是高温热源,可直接用于乘员舱供暖;同时,发动机的机械输出可通过皮带驱动附件泵或压缩机。而在纯电架构下,这些天然优势不复存在。”
因此,EV用泵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动力来源由机械驱动转为电池供电,需兼顾能效与功耗;二是必须主动构建热循环路径,实现对环境与部件余热的主动“捕获”与再利用。
此外,热管理系统并非独立模块。 Edmondson强调:“整车空间紧凑,若需集成大量独立组件,制造商必然倾向于减少供应商数量与接口复杂度。当前一大趋势是供应商将压缩机、泵、电子阀、换热器等功能单元高度集成——即所谓‘集成式热管理系统’(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其本质是将多个子系统整合为标准化模块,以降低整车装配复杂度、提升系统可靠性。”
因此,能够提供“一体化”模块化解决方案的制造商,在面向整车厂(OEM)配套时将具备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情况更为复杂的是,许多泵系统与特定EV平台深度绑定。不同电池包尺寸、布局及电驱架构对冷却流量、压力与控制逻辑提出差异化需求;热泵系统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发热部件在整车中的空间分布与热耦合关系。
“如果你只能被动适应现有布局,那就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放部件。”埃德蒙森表示,“但若从整车开发初期即统筹规划各热管理组件的位置与接口,最终整车的能效表现将显著优化。在市场早期,特斯拉之所以具备领先优势,正是因其自研主导了整车热管理架构的设计。”
这可能是传统泵制造商进军EV市场的一大制约因素。尽管独立泵产品的替换市场依然存在,但若想切入前装配套领域,制造商必须与OEM建立深度协同开发机制,针对平台化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 Edmondson指出,在电动汽车中,泵被视为“免维护”部件,其设计寿命需与整车同步,通常要求达到15年以上或超过30万公里无故障运行。
来自中国的挑战加速创新步伐
中国对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其凭借高性价比车型对欧美主流整车制造商(OEM)构成显著竞争压力,已引发高额关税政策与本地化生产战略的调整。西方汽车零部件企业亦面临成本与响应速度的双重挑战,博世(Bosch)便是其中之一。
博世动力系统(Bosch Power Solutions)工程总监Steve Zukowski坦言,行业已出现明显的“成本压力”,但博世的应对策略并非单纯降本,而是聚焦于研发流程的敏捷化重构。
“中国企业在产品迭代速度上表现卓越,这促使博世全面提速开发周期,”Zukowski还表示,“过去,我们的创新流程通常设置四至五个阶段性评审节点,根据不同项目复杂度,从概念设计到量产准备周期长达两至四年。如今,我们已将该周期压缩近50%。我们正在下放决策权限,赋予项目团队更高自主权,推动快速验证与迭代——更强调‘快速推进’,而非过度论证每一个细节。”
Zukowski认为,这一变革是积极且必要的。他指出,博世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量产电动水泵,深厚的技术积累使其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简化流程。“我们依然在某些环节偏保守,根源在于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这既维护了品牌声誉,也带来一定迟滞。但正因多年经验沉淀,我们已建立起成熟的‘经验复用’机制,可跳过部分重复性验证环节,直接进入高效开发阶段。”
深度协作案例:博世与主流车企的合作
德国博世公司(Bosch)是少数与多家全球主流OEM建立长期战略协作关系的供应商之一。该公司曾为某头部电动汽车制造商定制开发一款专用泵,该案例或可揭示行业未来合作模式。
博世动力系统工程总监Steve Zukowski介绍:“该泵为48V、50W的无内置电控单元泵(pump without integrated electronics),由整车中央控制单元(CCU)或热管理主控模块统一调控。客户最初仅有概念性设计,尚不具备可制造性。”
“我们承接其原始方案后,主导完成了结构优化与性能提升,尤其在叶轮水力设计方面实现了效率突破。通过与客户紧密协同,我们将设计推进至可量产状态。目前正与供应链伙伴协作,开展成本优化与本地化适配。”
效率优化:影响续航的关键
泵的能效表现对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美国车联网企业Geotab研究显示,极端温度环境下(过热或过冷),车辆续航可能损失超过50%。鉴于“续航焦虑”仍是消费者核心关切,热管理系统的效率优化至关重要。
在寒冷地区,热泵系统对整车性能与电池健康尤为关键。低温不仅降低电池活性,更易引发“锂析出”(lithium plating)——即金属锂在负极表面非嵌入式沉积,导致容量衰减与安全风险。
至于哪类泵更为关键,则取决于车辆用途与使用环境。在寒冷气候中,热泵对能效贡献更大;而冷却系统虽受环境影响较小,但电池热负荷仍是制约高性能EV持续输出的关键瓶颈。以Lucid Air Sapphire、Mustang Mach-E或特斯拉Model S Plaid等高性能车型为例,其高功率放电工况会迅速积累大量热量。即便配备先进液冷系统,仍可能出现“过热限功率”或需暂停冷却的情况。
这一问题在日常驾驶中影响有限。国际汽联(FIA)电动方程式(Formula E)技术经理Vincent Gaillardot表示,泵并未成为赛道电动赛车的冷却瓶颈,泵并非电池冷却的主要瓶颈,在赛车领域,关注重点在于‘效率最大化’与‘功率密度优化。
尽管如此,赛车平台仍是前沿技术的试验场。Formula E赛车所用泵高度定制化,其外形、接口与输出特性均与特定车型热管理架构深度匹配,预示着未来量产车的技术方向。
关于如何提升效率,博世的祖科夫斯基分享了关键技术路径:
“提升泵效率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提升电机效率,通常采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二是优化液压系统性能。后者关键在于缩小泵壳体‘蜗壳’(volute)内壁与叶轮叶片之间的径向间隙。这要求制造工艺具备极高的尺寸精度。”
“泵壳与叶轮通常采用工程塑料,如PPS(聚苯硫醚)或PPA(聚邻苯二甲酰胺)。若要减小叶尖间隙以提升水力效率,注塑成型工艺必须实现微米级控制,这将显著增加模具成本与制造难度。这是目前提升液压性能最有效的手段。当然,先进的叶轮三维流道设计同样至关重要——不仅决定效率,也直接影响运行噪音与振动水平。”Gaillardot补充表示。
法规变化驱动泵技术革新
不断变化的环保法规正成为推动泵技术迭代的重要驱动力。
新型制冷剂的审批与禁用频繁发生,且各国监管政策存在差异。禁令多源于对全球变暖潜值(GWP)或毒性的担忧。对泵制造商而言,一大利好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与家用/商用热泵在技术路径上高度协同。
例如,欧盟即将全面实施的F类气体(F-gases)禁令,将同时影响家用热泵与电动汽车热泵系统,推动低GWP制冷剂的广泛应用。
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路径在不同行业间具备共通性。以大众汽车(Volkswagen)为例,其部分电动车型已采用二氧化碳(CO₂,R744)作为制冷剂。尽管该方案需构建高压系统(可达100 bar以上),并对泵、阀件的承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CO₂在低温环境下具备卓越的制热性能,且GWP趋近于1,环保优势显著。
另一家主要制造商则聚焦于另一种替代方案。博世动力系统工程总监Steve Zukowski透露:“博世认为,下一代主流制冷剂将是R290(丙烷)。我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压缩机将兼容HFO-1234yf(YF)与R290。但丙烷具有可燃性,因此润滑油兼容性、叶轮材料选择及密封结构设计均需重新验证。”
持续变动的法规环境为零部件制造商创造了创新机遇。当前行业处于技术路线博弈期,OEM常需快速响应政策变化而调整技术方案。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凸显了专业供应商的价值——其技术灵活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使其能在OEM面临合规压力时提供定制化、模块化的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赛车领域聚焦极致效率,量产车的泵技术发展将更多受成本、可靠性与平台兼容性驱动。Zukowski认为,未来几年最显著的变革将来自电气架构的升级。
“我认为下一步是提高系统电压等级,”他解释道,“过去50年,汽车普遍采用12V低压系统,泵也随之匹配。如今,我们正加速开发适用于48V系统的电动泵。”
这一转变带来多重优势:“48V系统可降低工作电流,减少线束截面积与功率损耗,同时支持更高功率密度的泵机设计,有助于实现小型化与轻量化。”但Zukowski也指出存在安全边界:“48V是当前功能安全标准(如ISO 6469)下的电压上限。一旦超过60V,即进入高压安全范畴,需增加绝缘、隔离与保护机制。短期内,12V向48V过渡将是主流趋势。”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领域的下一项颠覆性技术很可能是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可达当前液态锂电池的两倍,有望实现续航翻倍并大幅减重。对热管理行业而言,好消息是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更高,发热量更低,热失控风险显著降低。Edmondson指出:“固态电解质导热性能优于液态体系,整体热管理需求可能简化。但正因低温性能更敏感,热泵在寒冷气候下的作用或将更加突出。”
备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