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危机加剧 中日韩美欧产业链博弈升级
(东京/底特律综合报道)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供需失衡正在演变为结构性危机。根据标普全球移动出行(S&P Global Mobility)的测算,当前全球电池工厂设计年产能已攀升至3930吉瓦时,而实际需求仅为1161吉瓦时,供给过剩比例高达238%。更严峻的是,这一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行业预测显示,到2026年供给仍将三倍于需求,直至2030年仍维持两倍以上的过剩状态。
市场格局方面,中国制造商持续巩固其主导地位。SNE Research最新统计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强中占据六席,其中宁德时代以34%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比亚迪则以16%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曾叱咤市场的日韩企业正节节败退:LG新能源市占率萎缩至14%,松下更是跌至6%的份额。
这种产能过剩对各国本土化战略形成严峻挑战。北美地区情况尤为突出,2024年当地电池供给预计达到需求的4.8倍,即便到2028年仍将维持四倍以上的过剩产能。日本政府推动的电池本土化计划同样遭遇挫折,丰田汽车已暂缓其在静冈县的电池工厂建设,本田则将加拿大电池项目延期两年实施。
政策层面出现戏剧性转折。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曾引发投资热潮,但随着特朗普政府取消补贴政策,叠加电动车市场遇冷,多家企业开始重新评估投资计划。韩国电池巨头SK On原本规划的佐治亚州第二工厂已陷入停滞,三星SDI也推迟了在印第安纳州的扩建项目。
产业链震荡已波及上游材料领域。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警示,若锂、镍等关键矿产开发投资持续放缓,2030年可能出现严重的原材料短缺。这种矛盾现象——即短期产能过剩与长期资源不足并存——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悖论。
中国企业的战略应对引人注目。宁德时代正加速欧洲本土化布局,在匈牙利建设其海外最大生产基地;比亚迪则通过扩大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巩固成本优势。分析师指出,这种逆势扩张可能进一步拉大中企与海外竞争对手的技术代差,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或面临更严重的\"电池依赖症\"。
市场调节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高盛研究报告显示,动力电池均价已从2023年的111美元/千瓦时骤降26%,预计2026年将下探80美元关口。价格战背景下,瑞典新兴电池企业Northvolt已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成为这轮行业洗牌中首个倒下的知名玩家。
行业观察家警告,当前危机可能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一方面,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正在显现;另一方面,技术领先者通过逆周期投资扩大优势的策略,或将加剧未来全球供应链的不平衡性。这场涉及能源安全、产业政策与技术竞赛的复杂博弈,其最终走向仍存在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