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一直是财险公司竞相角逐的核心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这一细分领域本应为财险公司开辟出广阔的市场蓝海。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车高出险率、高赔付率的特性,让财险公司陷入承保亏损的窘境。
不过,随着上市险企披露2025年中报,拐点已来临,已有财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传递出盈利信号。
从“两难”困境迈向部分险企产品盈利
经过多年市场培育与沉淀,新能源汽车逐渐从购车的备选方案,发展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优先选择。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也无可避免地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新能源车险问题便是这诸多困扰中较为突出的一环。
(图/东方IC)
曾经,一边是车主们高呼保费高;另一边是险企坦言承保亏。在这“两难”境地中,对于后者而言,今年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我国新能源车险2024年有关赔付信息,让此有着更为直观的体现。
具体而言,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保险业共承保车系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尚未考虑财险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费用成本)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
不过,近期市场形势呈现出转折。上市险企公布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已企业在新能源车险业务呈现盈利。
中国平安提到,2025年上半年,实现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27.6%,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21万亿元风险保障;同时实现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承保盈利,成本呈可持续优化趋势。
今年上半年,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6亿元,其中有536.06亿元来自车险,占比达47.5%。其中,新能源车险原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从上年同期的14.1%上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
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称,“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空间。”不过,他指出,家用车综合成本相对比较理想,商用车的综合成本率还是超过100%。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在年度之间的综合成本走势可能会有点不一样,下半年综合成本率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往上走的压力。
“部分险企在新能源车险上扭亏为盈,是一个从 ‘被动承保’到‘主动管理’ 的战略转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行业政策、主机厂合作、险企自身的精细化运营和保险科技公司技术赋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律商联讯风险信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戴海燕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
她表示,一方面,经过初期数据积累,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特有的静态数据及动态数据基础上建立精细化定价模型,通过多维度综合评估量化新能源车风险,使新能源保费定价更加贴近真实风险。另一方面,自2021年开始,已连续4年实现新能源保费50%以上的增速。其中,家用车保费增速最为显著,在新能源汽车所有客群中的保费占比从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67%。目前,行业新能源家用车的整体赔付率要低于营业客车和货车,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使得整体赔付率自然下降。再者,供应链和维修体系的优化有效控制了赔付成本。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大,其零配件的供应链逐渐成熟,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部分配件价格有所下降。维修技师的专业培训更加普及,维修效率提升,进一步压低了人工成本。
政策护航与企业实践,优化路径渐趋明朗
事实上,针对新能源车险业务改革,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从合理降低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车险供给、提升车险经营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且为贯彻《指导意见》,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和自愿参与,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
从险企自身动作来看,中国平安在中期财报中指出,聚焦新能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优化车型设计,通过好车主平台精准推送安全指引与风险提示,提升经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在俞斌看来,新能源车险的经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综合成本率高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品牌和保有量、新能源车零配件的一体化压铸提高了修复难度、新能源车客群比较年轻、驾驶习惯适应性、使用性质等。“目前,我们两个做法:一是和主机厂强化合作,加强生态合作,来降低赔付成本;二是利用数据做好风险控制、风险选择。”
不过,戴海燕指出,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逐步从0.65-1.35扩大至0.5-1.5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可根据风险精准定价。但新能源车险整体尚未完全脱离“高频赔付、高维修成本”的困境。
进一步来讲,在她看来,从险企角度来看,一是数据驱动精准定价,《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综合考虑新车售价、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安全配置、车型风险分级等因素,提升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对于此,保险公司要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更精准地评估新能源汽车的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保费价格。
二是新能源车险产品创新。通过引入“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和“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如开发专属新能源保险产品:电池单独险、充电桩损失险、电网故障险等,覆盖特有风险;也可针对网约车等高强度使用场景设计阶梯式保费,按里程或时长计费等分散风险。
三是新兴风险的应对。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的逐步接受,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英文简称“ADAS”)功能将在更多车型上得到应用。ADAS与新能源的融合正推动车险行业进入“风险重构”时代,保险公司需依托数据工具前瞻布局,在政策放开与技术迭代中把握主动权,而规范化的技术标准与协同的行业生态,将是这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车险出海,险企直面四大挑战
事实上,险企不仅持续深耕国内新能源市场,还跟着新能源车企的出海步伐,加速推进海外业务布局。
如中国人保2025年中期报显示,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先后在香港、泰国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是中国人保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保财险按照“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的三步走地区发展策略,于2025年初落地我国香港市场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今年6月,公司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战略布局,选定泰国并实现首单新能源车险业务落地。
险企布局新能源车险海外业务,在车车科技CEO张磊看来,一方面是市场机会。对国内险企而言,趁着中国品牌在海外卖得火,顺势把保险、金融、延保等配套服务带出去,不仅能绑定车企、锁定客户,也能延长自身价值链。另一方面产业协同。新能源车险出海并不是单纯卖张保单,而是车企、金融、售后、零部件、数据服务等一整套生态一起走出去。车企希望在海外提供接近国内的“买车—用车—理赔”体验。此外,车车科技已联合多家国内新能源车企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进入国际市场,围绕亚太、欧洲、拉美三大区域,布局保险服务出海。
不过,张磊指出,新能源车险出海落地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一是定价和成本。海外市场新能源车维修网络薄弱、配件贵、工时费高,理赔成本偏高,当地险企对新车型缺乏经验,往往保费高甚至拒保;二是数据和风控。本地道路、驾驶习惯、事故率与国内不同,缺乏足够的行车数据去支撑精准定价,风险评估难度大;三是合作生态。海外金融、维修、事故鉴定等体系与国内差异大,车企需要保险公司在数据共享、事故车管理、理赔效率上形成合力,但当地合作伙伴的配合度、响应速度有限;四是合规与本土化。不同国家监管政策、责任划分、消费者保护等要求各不相同,增加了业务成本和运营复杂度。
上一篇:是时候下场做AI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