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则关于汽车门把手的新规传闻在行业内引发震动——据“明镜Pro”援引车企研发人士消息,监管部门正酝酿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后续新车仅允许使用半隐藏或传统门把手,且必须配备机械冗余装置,目前已进入强标草案讨论阶段,若推进顺利,将给予一年过渡期,预计2027年7月正式执行。这一潜在新规,不仅将改变车企的产品设计逻辑,更折射出监管层对“安全优先”原则的强化,而曾因“科技感”风靡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市场现状来看,全隐藏式门把手凭借“高颜值+低风阻”的优势,成为不少新能源车型的“标配”。目前国内装车的隐藏式门把手主要分为“杠杆式”和“电控弹出式”,前者通过按压或拨动触发开门动作,后者依赖电机驱动弹出,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能让车身侧面线条更简洁流畅,契合当下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同时能降低约0.01-0.02的风阻系数,对续航提升有微弱帮助。也正因如此,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小鹏G6等热门车型,均将全隐藏式门把手作为核心设计亮点之一。
但光鲜背后,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早已凸显。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断电后无法开门”——由于这类门把手高度依赖电子系统驱动,一旦车辆遭遇碰撞、泡水等事故导致断电,外部车门便失去开启途径,此前已发生过多起因全隐藏式门把手阻碍救援,延误“黄金救援时间”的案例。此外,电子门把手的成本是传统机械式的3倍,不仅推高车企制造成本,后续维修费用也让消费者承压;在低温环境下,部分电控弹出式门把手还会出现“冻住无法弹出”的故障,实用性远不如传统门把手。这些争议,成为监管层酝酿新规的重要原因。
若新规正式落地,对行业的影响将是多维度的。对车企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设计与研发调整——已搭载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需紧急改款,在保留部分科技感的同时增加机械冗余,比如在门把手附近隐藏机械应急开关,或直接改用半隐藏式设计(如部分车型采用的“弹出后带机械扣手”方案);尚未量产的新车,则需重新规划门把手方案,避免研发投入打水漂。有业内人士估算,一款车型仅门把手改款,就可能增加数百万至千万级的研发成本,而过渡期仅一年,对车企的响应速度提出极高要求。
对消费者来说,新规带来的是“安全保障升级”与“审美习惯调整”的平衡。一方面,机械冗余的强制要求,意味着未来无论车辆遭遇何种突发状况,都能通过传统机械方式打开车门,救援安全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全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出,可能让部分追求“极简设计”的消费者感到遗憾,不过半隐藏式门把手(如弹出式带机械结构、或外凸幅度较小的传统把手)仍能在“美观”与“安全”间找到折中,未必会让车身颜值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规仍处于“草案讨论阶段”,具体条款(如机械冗余的技术标准、过渡期是否延长)尚未最终确定,不排除因车企反馈、技术可行性等因素调整的可能。但从监管趋势来看,“安全优先于设计”已成为明确导向——此前对智能驾驶责任划分、电池安全的新规,均体现出这一思路,此次门把手新规,不过是延续了这一逻辑。
对于车企而言,与其纠结“科技感是否会打折扣”,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与设计的融合创新”中。比如部分品牌已尝试的“隐藏式机械应急开关”,平时与车身融为一体不影响美观,紧急时刻能通过专用工具触发,既保留了全隐藏式门把手的颜值,又满足了安全要求。未来,这类“兼顾型方案”或将成为主流,而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也可能随着技术升级与新规落地,逐步画上句号。
无论新规最终如何落地,此次监管层的动作都为行业敲响警钟:汽车设计的核心永远是“为人服务”,科技感与美观度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衰,或许会成为汽车行业“安全优先”理念深化的一个缩影,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