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小米YU7车主称,新提的车前后挡风玻璃上出现“测试车”残留痕迹。这引发了热议。对于消费者来说,“测试车” 三个字足以引发诸多联想。比如是否这意味着车辆曾经被长期使用过?或者是生产线上的测试车辆被当作新车出售?这使得小米陷入了把测试车当新车售卖的质疑当中。
对此,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于9月7日下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会随机抽选工厂下线车辆做静态评审,并贴上静电贴便于检验员标识,评审通过后再去掉静电贴走下线流程,该现象是静电贴隐性留痕,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李肖爽表示,由于此状况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困惑,深表歉意,并已对静电贴做改良处理,后续抽检车辆不会再有同类情况发生。
不过,对小米汽车高管回应的“测试车”,有网友依然表达了疑问。比如,有网友问抽选静态评审,为什么要贴“测试车”这种极易引人误解的字样,而不是“抽检车”、“检验车”或者“评审车”;还有网友质疑,既然湿毛巾就可以有效清除,为什么官方在“测试”后没有有效清除,是因为工厂里没有湿毛巾吗?
当然,很多人表示,标记抽选测试车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无损标记的方式,而是选择粘贴容易留痕的贴纸。这件事情看起来问题似乎不大,但实际上却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任何给人以“不新”的感觉的细节,都可能被演变为对品控的质疑。特别是小米这种订单量累积较多的企业,其实更需要关注产品的品质和细节,如果不然则会被认为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图源网络
小米汽车目前销量已经进入月销三万了时代。根据其公布2025年8月整车销量数据,其单月交付量持续稳定在30000台以上,成功实现连续两个月破3万的成绩。据供应链内部人士透露,小米汽车对2025年全年交付量目标满怀信心,预计将攀升至42万辆。与年初小米董事长雷军设定的35万辆目标相比,这一数字大幅提高了20%。
而从产品来看,小米首款车SU7,去年3月28日亮相,上市后4分钟订单突破1万辆,24小时的预定订单为88898辆。今年6月26日上市的YU7,上市1小时预定订单突破28.9万辆。按照每个月交付3万辆的数据,这两款车提车基本在10个月左右。由于年底购置税政策变动,如果无法在年前提车,这也使得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正是如此,目前有不少消费者都要求退订。
这也是小米汽车目前最大的消费者投诉点所在。此外,也就是此前尚未解决的SU7 Ultra碳纤维挖空事件。
此前的5月份,小米SU7 Ultra因为选配件“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没有真实风道,而陷入虚假宣传的争议中。随后有多达数百位车主要求退订赔偿,或者提供具有真风道的产品,甚至有车主因此起诉了小米汽车。为了安抚SU7 Ultra挖孔版维权车主,小米曾单方面提出60天冷静期,暂停生产和交付,并给车主赔偿2万积分(价值2000元)。
不过,这一方案并没有得到维权车主们的认可,这些车主认为小米的补偿力度不足。截至目前,小米汽车方面暂未给此事给出新的解决方案。还有许多SU7 Ultra挖孔版车主通过多种渠道维权。此前的8月8日,还有维权车主发长文,“七问”小米高层,认为小米方面不正面解决问题、故意拖延处理。
而在经营业绩上,小米已经走在盈利的路上。今年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营收为206亿元,相比2024年第二季度的62亿元提升230.3%,主要靠交付量和单车平均售价的提升拉动。同时,经营亏损由2025年第一季度的5亿元,进一步收窄至3亿元。
单车毛利率上,小米汽车达到可怕的26.4%,同比增长71.4%,环比增长13.8%。作为参照,2025年第一季度问界的毛利率为27.6%,理想是20.5%,比亚迪为20.1%,极氪是19.1%,特斯拉汽车业务则为16.2%。按照单车平均售价计算,小米的单车毛利可达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