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随着全球电动化浪潮的汹涌推进,燃油车被不少人视作“时代的尾声”。各国排放法规日趋严格,碳中和目标高悬,甚至欧盟多国相继宣布停售燃油车时间表,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燃油车即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当时间来到2025年,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
首先是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竞争最激烈且用户最多元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燃油车依然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数据显示,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仍接近半数,部分品牌甚至宣布推迟电动化转型计划。这一趋势并非倒退,而是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给出真实需求的反映——消费者并未完全放弃燃油车,而是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合资中颇有资历的车企,上汽大众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尤为值得关注。8月其终端销售9万辆,环比上升9%,今年1-8月累计终端销量近70万辆。
明星产品表现稳健,朗逸家族8月销量突破2.4万辆,在A级轿车市场算得上顺风顺水;帕萨特家族则以近1.9万辆的销量在中高级车阵营稳住阵脚;途观家族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月销超过了1.8万辆;而途岳家族作为紧凑型SUV的代表,单月也实现了近1.4万辆的成绩,成为年轻群体青睐的高性价比选择。
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产品力的体现,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燃油车并未被抛弃,它们正在以更聪明、更专注的姿态重回舞台中央。
●“油电同智”打破偏见,燃油车也可以很智能
很多人认为智能化是电动车的专属,事实上,燃油车的智能化进程早已悄然推进。从早期中控大屏与语音识别系统的初步应用,到如今与科技巨头合作推出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燃油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纳新技术。
上汽大众旗下面向豪华市场的上汽奥迪,近期推出的全新A5L Sportback正是一款打破认知边界的作品。
它不仅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燃油车型,更在智能座舱方面做出诸多创新,比如曲面OLED屏幕、具备防窥功能的副驾娱乐屏等等,这些配置不仅提升了科技感,更在安全与个性化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
与此同时,市场反馈也印证了这一方向的正确性。A5L Sportback上市12小时内订单突破8000份,限量版车型三日内售罄,全国展厅客流量显著攀升。在成都车展中,该车更是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这说明,用户拒绝的从来不是燃油车,而是停滞不前的产品理念。
●快,不是驾驶乐趣的唯一维度
在电动车凭借加速性能重新定义“快”的今天,燃油车正在另一个维度强化其核心价值——驾控质感与机械沟通感。
比如,上汽大众在成都车展推出的全新凌渡L,正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尤其是其GTS车型,以2.0T高功率发动机和13.99万元起的售价,唤醒了许多年轻人对纯粹驾驶乐趣的渴望。
或许它无法像电车那样提供瞬时爆发的扭矩,但却能以更精准的转向、更灵活的底盘和更人车合一的反馈,提供电车难以营造的参与感。
事实上在燃油车领域,轻量化车身、低重心布局、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默契的配合,依旧是一种被很多人喜爱的独特驾驶感受。这种“慢”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另一种“快”——反应快、沟通快、人车合一的速度快。
●产品矩阵持续进化,“Pro家族”引领油电同智新方向
诚然,在驾驶之外的其它方面,上汽大众也为不同产品做了针对性升级。
其中理念方面最重要的是,上汽大众并没有将燃油车与电动车置于对立面,而是提出“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双线战略。除了豪华市场上汽奥迪在持续发力,大众主力车型也在通过“Pro家族”推进智能化改革。
帕萨特 Pro、途观L Pro、途昂 Pro等车型陆续亮相,它们不仅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方面向电车看齐,更保留了燃油车在补能便利性、驾驶质感等方面的传统优势。
这种“兼容进化”的思路,或许正是传统车企在面对电动转型时最稳健也最具现实意义的策略。
●写在最后
燃油车是否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当前市场真实反响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但它必须蜕变,必须在智能、环保、驾控等方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上汽大众正是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对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反馈,为其燃油车产品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未来的汽车市场,绝非单一的“电动世界”,而更可能是一个多元共存、各展所长的智能出行新生态。
由此可见,燃油车,依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