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领克10 EM-P开启预售,3个配置,预售价格区间为19.2万至22.2万元。
然而,当9月8日这台车正式上市的时候,不仅增加了一款限时优惠价为16.38万元的120四驱 Halo低配版本,其余3款车型的价格也都相对有所下调,120四驱 Ultra、240四驱 Ultra、240四驱 Ultra运动版,售价分别为17.18万元、18.58万元、20.18万元。
其中,120四驱 Halo版与其他三款车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搭载了千里浩瀚H5版本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其他车型是更高版本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7方案。
据林杰(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极氪科技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介绍,这台车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因为有用户提出需求不要那么高级别的智驾。不过,由于各方面细节需要调整,该版本交付时间定在今年12月。
会后,领克相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林杰还透露,领克10 EM-P上市56分钟大定10000台,其中10%是120四驱halo版,剩下更多的还是搭载千里浩瀚H7的Ultra版。
那么,问题来了:10%的占比并不多,16.38万元的售价不仅会拉低领克的平均售价,还不利于领克的高端化进程,领克为什么愿意做这样的事?
要知道,领克刚在发布会上公开宣布,旗下所有EM-P车型(包括领克900、09、08等)的加权平均价已经突破25.4万元。
当《驾值研究所》记者将这一问题,抛给林杰的时候,收到了意料之外又意想之中的答案。
01
领克是一个“用户品牌”
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用户需求变得越发多样化和个性化。领克品牌深知这一点,始终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就像林杰在采访中所说:“在品牌发展进程中,用户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考虑照顾到更多用户需求,所以只要能做到就会尽可能去做。”
领克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发现,有一部分用户对领克品牌所强调的性能、运动元素极为热爱,但他们对辅助驾驶的需求并不强烈。为了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领克毅然决定推出120四驱Halo版本。
尽管这个版本在配置上有所调整,比如,它搭载的是英伟达Orin-Y芯片,而不是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芯片,但它保留了智电四驱系统和激光雷达等核心配置,以较低的价格让追求性能的用户也能体验到领克10 EM-P的魅力。
虽然Halo版本的订单占比仅为10%,但领克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这部分用户的声音。对此,林杰表示:“我们并非完全站在主机厂角度考虑,我们觉得用户需求应该得到满足,特别是那些对领克品牌特别热爱的用户。”
《驾值研究所》认为,这恰恰体现了领克是一个“用户品牌”。因为领克明白,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更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口碑。
02
一步到位的定价策略
了解汽车行业的用户应该知道,推出一款新的车型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调整,背后还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每多一个版本,就意味着在研发、生产、售后等环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而领克10 EM-P不仅增加了Halo版本,还将全系车型定价为16.38万元-20.18万元。
这并不是领克“盲目让利”的操作,正如林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所有的产品的定价,肯定是要基于有利润的,我们也不会造没有利润的车。特别是领克,我们不能亏本造车。”
这恰是其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精心平衡的考量。从定价逻辑来看,领克依然坚持“精准、长效”原则。“我们希望尽可能减少定价后的降价波动,避免给用户带来抱怨。”林杰解释道,“同时,要跟着市场走,结合大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做综合判断,确保产品在周期内保持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领克以“高技术、高配置”打造产品高价值,让产品价值高于定价,通过强“品价比”打动消费者,这正是其定价的核心支撑。
另外,从落地可行性来看,吉利集团的协同效应解决了成本难题。自领克与极氪合并后,三大成本优化举措成效显著:一是研发分摊,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从极氪专属,变为领克、银河等多品牌共用,单台车软件成本大幅下降;二是供应链议价,激光雷达、Thor芯片等高端硬件因规模采购获得成本优势;三是渠道降本,三四线城市推行“一店双牌”模式,减少渠道运营开支。
03
驾值观
即便Halo版本因技术适配导致交付时间延后2个月,领克也认为“这是满足用户需求必须付出的努力”。这种“与用户共成长”的模式,正是领克在激烈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从市场层面看,Halo版本的加入填补了16万级价格空白,让领克10 EM-P的覆盖区间从16万延伸至20万元,既能吸引预算有限但追求性能的用户,也能留住需要高阶配置的消费者,通过更完整的产品矩阵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品牌层面看,此举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导向”与“高价值”认知。对用户而言,“提需求可能被满足”的体验会增强品牌认同感;对市场而言,“低价不低质”的产品形象会积累口碑,为领克高端品牌定位筑牢根基。
那么,喜欢领克的用户,不妨大胆提出合理需求,那些真正贴合用户痛点的想法,或许下一次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