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酷乐汽车
奥迪R8是那种能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车型。
尽管2006年它亮相前,人们的期待已十分强烈,但没人想到,这款奥迪打造的首款超跑,刚一问世就能达到几乎超越保时捷911的水准。这无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成就,在动态性能与设计风格上,它打破了老牌竞争对手们从未触及的领域。
奥迪R8进军超跑市场时,所产生的变革性影响,堪比iPhone对手机市场的冲击。即便没有“钢铁侠座驾”这一光环加持,它的设计也堪称当时的潮流,而且如今看来依旧不过时,驾驶体验更是完全不负期待。
凭借出色的平衡感、悦耳的引擎声浪,以及足以让路人驻足的超级跑车外观,初代奥迪R8几乎无所不能。
2005年4月22日,一场关键会议召开。
温特科恩教授与皮舍特里德博士同奥迪董事会其他成员会面,决定是否批准将“勒芒quattro概念车”量产。这款概念车由弗兰克·兰贝蒂与朱利安·霍尼格设计,最早于2003年日内瓦车展亮相,旨在纪念奥迪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斩获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辉煌战绩。
当天,高管们试驾了以初代兰博基尼盖拉多改进型核心架构打造的V8引擎原型车后,毫不犹豫地批准了量产计划,并承诺加快推进这款原计划命名为“R9”的车型研发。
在从概念车向量产车转化的过程中,“R9”更名为“R8” —— 这一名称源自奥迪旗下战功赫赫的LMP1组别赛车(R8赛车)。到2006年奥迪R8量产版发布时,这款同名赛车已再添两次勒芒冠军,随后在2006年被奥迪R10 TDI赛车接替。
初代V8引擎版奥迪R8推出后大获成功,奥迪很快便推出衍生车型:V10引擎版迅速跟进,随后是Spyder敞篷版与硬核性能版GT车型。2012年,奥迪R8迎来中期改款,终于解决了全系车型的短板 —— 将R-tronic七速变速箱替换为奥迪自研的S-tronic双离合变速箱。
不久后,V10 Plus车型加入产品线,作为动力最强的R8版本,其定位进一步提升,已接近兰博基尼盖拉多的市场区间。而搭载革命性激光大灯的LMX车型,堪称“第二代GT版”,它的推出也为2014年初代奥迪R8的生命周期画上了句号。
从一开始,兰博基尼盖拉多的V10引擎就计划作为奥迪R8的后期选装配置。
不过,一些更激进的想法最终未能实现。比如搭载集团的6.0升W12引擎,甚至是受R10与R15原型车(接替勒芒赛事中的“R8赛车”)启发开发的V12柴油引擎,最终,理性的决策占据上风,奥迪选择保持R8的核心定位,未采用这些激进方案。
2005年时,奥迪R8的细节信息还很模糊,但,这款全新中置引擎、四轮驱动的入门级超跑,将在奥迪内卡苏尔姆工厂生产。该工厂掌握着奥迪领先的铝合金制造技术(此前用于奥迪A2、A6、A8车型)。
更关键的是,考虑到紧张的研发时间表 —— 盖拉多的铝合金底盘与车身面板也正是在此工厂生产,之后再运至兰博基尼总部所在地圣阿加塔进行最终组装。因此,这款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奥迪车型,其量产版的底层架构来源已无需过多推测。
当然,当时奥迪的运动子品牌,那时名为“quattro GmbH”(现更名为“Audi Sport”)也位于内卡苏尔姆工厂,这一条件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奥迪此前已研发出奥迪RS4车型,因此能够快速为这台自然吸气4.2升直喷V8引擎配备干式油底壳,并将其装入基于盖拉多底盘改进的碳纤维支架中。
不过,量产版奥迪R8并未借鉴兰博基尼那种棱角分明的设计风格。
令人欣喜的是,它的外观与惊艳的“勒芒quattro概念车”几乎一模一样。quattro GmbH研发总经理史蒂芬·赖尔表示:“只有奥迪的设计师才能看出两者的差别。”这话虽略有夸张,但奥迪R8确实是“从概念车到量产车”转化中,与原型车相似度最高的车型之一。
若要成为奥迪的全新标志性车型,奥迪R8自然少不了quattro四驱系统。
不过,这套系统的扭矩分配比例为“前30%后70%”,与四驱版兰博基尼盖拉多保持一致。搭载4.2升FSI V8引擎的奥迪R8,最大功率414制动马力,功率重量比为270制动马力/吨。
当时公布的性能数据为,0-60英里/小时(约0-97公里/小时)加速时间4秒多,0-100英里/小时(约0-161公里/小时)加速时间略超10秒,0-125英里/小时(约0-201公里/小时)加速时间约15秒,最高时速177英里/小时(约285公里/小时)。
最终量产版的加速数据与预告基本吻合,但最高时速比预告值高出了10英里/小时(约16公里/小时)。在当时许多德国高性能车最高时速被限制在155英里/小时(约250公里/小时)的背景下,奥迪R8的速度足以用“极快”来形容。
史蒂芬·赖尔本身并不喜欢拨片换挡变速箱,因此他力主奥迪R8首发时搭载手动变速箱,后期再推出R-tronic单离合自动手动变速箱,幸好他坚持了这一决策,最终搭载的“开放式换挡槽”六速手动变速箱,很快成为这款车的标志性元素。
几十年来,意大利顶级跑车都离不开这种“换挡时带有清脆‘咔嗒’声”的设计,但人们总认为这类变速箱操作难度大,而奥迪R8通过工程优化,实现了顺滑且极具满足感的换挡体验,足以媲美全球任何一款车型,彻底颠覆了这一固有认知。
这款变速箱完美诠释了奥迪R8的核心特质:纯粹的超跑外观与驾驶感受,没有任何妥协、不便或怪异设计。当然,R-tronic变速箱后来也成为选装配置,但它始终是全系奥迪R8的短板,直到中期改款时,才被双离合S-tronic变速箱取代。
此外,“实用性”从一开始就是奥迪R8的研发重点。
最初,研发团队曾考虑采用2+2座椅布局(考虑到奥迪R8的轴距比盖拉多长90毫米,这一方案并非不切实际),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采用“宽敞的双座布局”,并在座椅后方设计了一个较大的储物平台,以补充车头位置“较深但较窄”的行李箱空间。
奥迪R8的一项关键选装配置是“电磁悬架”,减震器内填充磁性流体,可通过调节磁场控制减震器的软硬程度,这让奥迪R8拥有了极宽的减震调节范围与适应性。
2007年夏天,法国南部,具体地点是伯尼·埃克莱斯顿(F1前掌门人)在保罗·里卡德赛道附近的一家酒店 —— 戏称“伯尼客栈”,奥迪选择这里作为其首款中置引擎公路车R8的欧洲发布会场地,原因之一是酒店门外恰好有一长排停车位,足以停放多台崭新的奥迪R8,无形中放大了这款新车未来感造型与标志性‘侧刀锋’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不过,若在其中一排车位的尽头停放一台宝马M6 E63、一台阿斯顿·马丁Vantage(带Prodrive改装套件),以及一台保时捷997 Carrera 4S,无疑会破坏这种视觉效果,更别提这会暴露奥迪的意图 —— 奥迪本想让R8与这些性能强悍、实力不俗的‘对手’同台竞技。
在当时的媒体测评中,有车媒表示,明确的定位与全面的性能,让奥迪R8脱颖而出,可以说在所有售价低于10万英镑的车型中,没有哪款车能比奥迪R8更完美地融合这两大特质。
虽然有比它更快的超跑,但目前量产车型中,没有哪款能像这款极具吸引力的奥迪R8一样,以精准如外科手术般的操控与从容不迫的姿态,征服极具挑战性的道路,奥迪甚至让保时捷也黯然失色。
搭载V8引擎的奥迪R8,既能展现出舒缓平顺的一面,其行驶质感极佳,能让人处于一种轻松低耗的状态,也能瞬间切换至‘兴奋模式’,引擎转速沿着线性曲线攀升至8250转的红线区,而最后2000转的过程中,进气与排气系统还会发出醇厚空灵的轰鸣声。
这种驾驶体验形成了一种持续带来满足感的反馈循环,且始终保持在‘理性可控’的范围内。推力足以让你眼前一亮,声浪刺激又能让你忍不住继续深踩油门。或许开它的速度不会比大众高尔夫R快多少,但停车离开后,这种驾驶体验仍会让你回味许久。
初代手动挡V8版奥迪R8换挡极其顺滑,在开放式换挡槽中切换挡位轻松自如,V8引擎的动力完全够用,轻踩油门,转速便飙升,全力输出时极具个性与‘饥饿感’。
但这台车真正的亮点在于底盘,其操控稳定性堪称顶级,调校得十分得当。搭载了MagneRide电磁减震系统的R8进一步拓展了行驶质感的边界,整车质感深厚,即便与出色的宝马E46 M3相比,后者也显得有些单薄。
奥迪R8历经近20年仍能保持良好状态,这本身就证明了奥迪当年的卓越成就。它并非那种“娇生惯养”的超跑,而是一款耐用的驾驶利器,大体上能经受住近20年使用的考验。
当然,它也并非毫无瑕疵:与奥迪RS4一样,4.2升FSI引擎的正时链条是常见故障点,由于引擎一端紧贴防火墙,更换正时链条需要拆解大量部件,维修成本较高。此外,R-tronic单离合变速箱也像同期其他自动手动变速箱一样,容易出现离合器磨损问题。
此外,变速箱换挡会有顿挫,影响日常驾驶体验,因为该变速箱本质上是手动变速箱加电机控制离合,在红绿灯起步或低速蠕行时,电机对离合的控制不够精准,容易出现一脚油门下去转速很高但车子起步缓慢的情况。
而V8版R8车型还存在进气阀门故障、进气管道漏气、进气滤清器堵塞等问题。还有车主反映,进气歧管的翻板容易积碳,进而导致翻板损坏,甚至出现翻板融化、塑料颗粒掉入气缸的情况。
而悬挂和衬套也会出现问题,由于车辆的运动特性,悬挂部件和衬套容易磨损,这可能会导致行驶品质下降和操控性变差。
最后,或许奥迪R8最特殊的损耗点在于传动系统,它对轮胎的选择极为敏感,不仅需要匹配相同品牌和型号的轮胎,还需保证轮胎磨损程度一致,否则会加剧差速器的非正常损耗。
More
今日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