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未来三个月将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据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报道,**一批做虚假测评的博主已被缉拿归案**。这场旨在净化汽车行业网络环境的“清网行动”,揭开了新能源汽车黑公关的神秘面纱。
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成为资本与技术的“角斗场”,大量新势力企业涌入,市场热度空前。但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也随之滋生。
令人震惊的是,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的内部官方报价网站,一名6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单条1到20秒的视频商单报价高达18000元,21秒到60秒报价26000元,60秒以上更达38000元。
知情人士透露,**黑商单的报价比正常报价更高**。谁充值多就捧谁,然后拉踩其他品牌,某些虚假测评甚至会赚取数百万元。
黑公关的手段令人瞠目。前段时间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辆蔚来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中发生撞击爆炸起火,累计点击超过1亿次。
调查却发现,这条视频竟然是国外的一起交通事故,被人移花接木伪装成蔚来事故。而另一辆停着的车被轻轻撞击后自燃的视频,则完全由**人工智能合成**,纯属虚构。
在另一起事件中,一名网络博主声称在针对小米汽车的碰撞测试中,“汽车碰撞后电瓶断电,车门打不开”。然而调查发现,在测试开始前电瓶就被人为断开。这种刻意制造虚假结论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
某新势力CMO坦言:“现在找KOL比找对象还谨慎,必须签合规承诺书,禁止‘最强’‘颠覆’这类绝对化的表述”。
更戏剧性的是,曾经靠毒舌人设涨粉500万的某博主,最近连续发布五期电池技术科普,评论区全是“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的嘲讽。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流量逻辑向产品逻辑的回归。早期新能源赛道需要极端观点才能引爆关注,如今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政策之刀恰好砍断了畸形营销的输血管**。
六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不只是打击黑公关、黑水军,还要求网络平台企业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对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网络水军、黑嘴的甄别管控。
清网行动最严格的是连带责任制度。不仅处罚发布者,还追溯内容策划方和资金源。这意味着**车企再也不能用“第三方外包”当挡箭牌**了。
现在所有传播内容必须留痕备案,“就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机构统计,2025年新能源舆情总量下降67%,但关于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的真实用户体验讨论反而上升41%。这表明行业正在回归理性讨论。
某新势力车企表示:“过去每月营销费用要给200家KOL的‘交保护费’,现在这笔钱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做试驾补贴,转化率反而更高”。
行业终究是要回到长期主义的道路上。政策监管不是扼杀创新,而是**铲除恶性竞争的土壤**。当所有人都在合规红线内比赛时,真正的产品较量才能公开公平的开始。
结语
某新势力CMO坦言:“现在找KOL比找对象还谨慎,必须签合规承诺书,禁止‘最强’‘颠覆’这类绝对化的表述”。
监管重拳之下,曾经靠毒舌人设涨粉500万的某博主,最近连续发布五期电池技术科普。他的评论区里,粉丝们纷纷留言:“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流量逻辑正在向产品逻辑回归。2025年新能源舆情总量下降67%,但关于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的真实用户体验讨论反而上升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