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佑驾创新在深圳正式发布旗下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小竹无人车首款车型T5现场亮相,货箱空间优化后,车辆能够释放5.5m³容积并实现同级最大载重1000kg,最高续航180km,主要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
T8则拥有8.5m³容积,能够更好地满足大运量运输需求,最大载重1700kg,最高续航240km,可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以及矿区与港口等专业场景。
作为一家以前装量产方案起步的智驾公司,佑驾创新表示,前装辅助驾驶的城区场景,与无人物流的使用场景天然重合,比如点到点的固定路线行车功能。
佑驾创新从前装量产业务中积累的海量数据里提炼了经典长尾场景,并针对无人物流场景进行针对性算法优化,帮助小竹无人车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出了公开道路应对、复杂路况通过、室内外园区自主巡航、作业区自动泊车及主动安全等核心能力。
硬件方面,小竹无人车采用多传感融合的方案,包括3颗激光雷达及11颗摄像头,实现360°无盲区视角,精准识别路况,守护车辆行驶安全。考虑到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小竹无人车全车摄像头标配气吹自清洁功能,自动清除雨雪沙尘,避免摄像头因脏污而导致视野遮挡。
佑驾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国清表示,小竹无人车的智驾关键零部件可完全复用佑驾创新前装量产项目选型,共享供应链资源。得益于乘用车项目大量的零部件采购需求,最大化摊薄了小竹无人车的BOM成本。这构成了其在同等性能产品中的成本护城河。
在发布会现场,佑驾创新也公布首批无人车成功下线,并向包括快递行业在内的客户进行了交付,实现“发布即交付”。目前,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江阴市等是小竹无人车首批落地的重点城市。
刘国清介绍,在区域布局上,首先会考虑该区域的物流体量,其次从客户角度来看,是否对无人车感兴趣。例如,江阴坐落在无锡,本地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愿意在路权方面给予足够支持。“无人车物流配送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因为它对公共资源的占用比较明显,路权就显得非常重要。拿到更多的路权,可以提前锁定潜在的客户。”刘国清说,已经有超过100多个城市在开放路权,无人物流小车也驶入了快车道。
刘国清还提到,无人车价格也已经大幅下降,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技术降本。过去使用的传感器制程在提升,技术指标提升的同时成本也在下降;软件算法能力的提升,也在推动算力使用效率提高。
二是规模降本。佑驾创新的无人车业务和乘用车、商用车的前装业务能够共用物料,比如第二代产品中提到的几个核心关键模块,就广泛应用在前装业务中,把采购量拉起来,成本才能更有效下降。对无人车来说,一年的出货量达到一万台,也很难降价,但是乘用车一个月出货量动辄两三万台,一年能达到几十万台,那供应商给的价格也将更优。技术降本和规模降本将是佑驾创新产品竞争力最主要打的两张牌。
刘国清透露,无人车在手订单并不止几百台,但并没有一下子“全撒出去”,预计在明年很有机会达到1万台的交付水平,这不只是产品能力,在ToB生态中,汽车是最有挑战性的行业之一,能在其中经历技术和产品打磨,提升了销售团队的战斗力。
作为一个物流领域的后来者,佑驾创新将如何扩大“朋友圈”?刘国清说,重要的是要在“局部区域”形成资源优势,而不是一上来就“广撒胡椒面”,“可能在这个区域我们是后来者,出发比别人晚,但是我会用几倍的资源,做品牌、做渠道、抢路权,后发先至”。
不过,他也提到,要想拿到路权,并没有更多捷径,就是一点点去啃、一点点去打,“就和佑驾创新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一样,那是2013年,我连车都不会开,团队6个人里只有1个人有驾照,拿的还是美国驾照,对汽车行业是一无所知,无人物流车行业也是如此,一笔一画才能精耕细作”。
他还提到佑驾创新与深圳东部公交的合作,“你们可能会比较好奇,为什么公交也会对无人物流车感兴趣,其实公交有很多基础设施和大量资源,比如深圳就把一些路权交给东部公交巴士集团,由它们集中进行采购,政府就可以集中管理。同时,公交里有场站、司机,各种各样的充电设施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可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在商业模式方面,佑驾创新销售VP郭龙介绍,一是采用销售模式,而为降低购车门槛,会提供融资租赁方案;二是租赁模式,帮助客户轻资产运营;三是针对定制化的客户,提供针对性场景做解决方案交付。
南方+记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