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图”护航“聪明车”——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高精度地图应用见闻
当“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自动驾驶乘用车沿着预设路线平稳向前;自动驾驶小巴“丝滑”躲避道路障碍;无人零售车、无人配送车有条不紊地穿梭在楼宇之间……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的“脉搏”跳动得格外强劲。
一张“高精度”的图
“过去的司机依靠路标开车,凭经验判断路况,而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依靠的是高精度地图和传感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说。
不同于传统地图服务于人,高精度地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车。它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不仅包含道路形状、坡度、曲率等基础信息,还包括交通标志、车道线、人行横道等详细信息,就连道路两侧的围栏等环境信息也收录在内。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或特定场景下,一方面,高精度地图可以提升车辆定位的准确性,弥补传感器感知边界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减少车辆计算路网的压力,在降低算力负荷的同时,压缩成本,提升效能。
“传统的高精度地图要素很多,但是生产成本高,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能派上用场。”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图应用高级工程师王艳多年深耕高精度地图领域,对行业痛点有着深刻的认识。
基于痛点问题与实际需要,示范区通过调研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多场景应用需求,提炼高精度地图的共性要素,在满足支持场景的基础上,推出轻量化地图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示范区600平方公里道路的高精度地图底座。
一张“新鲜”的图
当下,高精度地图应用面临两大行业难题:制作成本高、更新速度慢。
“高精度地图在数据搜集、数据处理、地图制作等方面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地图。”王艳表示,高精度地图需要及时更新新增交通信号灯、道路围挡施工等信息,否则无法为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准确信息。
针对这些问题,示范区着力探索众源更新的成图方式,通过汇聚车、路、云等众源数据,实现高精动态地图众源更新。同时,依托在线审图机制,实现了数据“采集—更新—审图—发布”全链路闭环。此举既大大提升了成图效率,又降低了成图成本,也可保证高精度地图的鲜活性。
同时,为满足自动驾驶地图快速更新的需求,示范区开展自动驾驶地图智能审查平台建设,现已支持百度、高德、四维图新等8家图商开展高精地图在线送审测试,并持续探索推进自动驾驶地图在线审图。
“众源更新”加“线上审查”,让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驶上“快车道”。
一张“安全”的图
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示范区将“安全”放在首位。
在“车路云一体化”场景下,地理信息数据的传输安全至关重要。依托试点,示范区对车、路、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开展保密技术处理与安全传输测试;同时,以国产商用密码与专网为基础,建立示范区“车路云一体化”国密应用体系,有效解决数据安全传输的难题,为“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场景安全应用提供坚实保障,提出了地理信息交互安全的“北京方案”。
在管理创新方面,为实现高精地图数据的“可管、可控、可追、可防”,示范区建立“事前约束—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管理模式,促进众源更新依法合规开展。目前,已在示范区车端、路侧及云平台数据进行测试,验证高精地图数据管理方案的可行性。
而针对车辆测试安全,北京探索了“车路云一体化”模式下基于OBU(车载单元)的车辆安全监测创新技术路径与闭环监管机制。目前,线上平台已融合来自车辆基础数据、车载终端数据、车辆运行数据、路侧全量感知数据等60多项数据,共同形成示范区的“数据大脑”。利用这些稳定储存的数据资源,云平台通过高效计算,提供包括安全风险预警、违章驾驶监督等服务,为发布监管提示提供支撑和保障。
身处示范区,用户用手机打开“车网智行”小程序,可轻松预约和体验自动驾驶乘用车,路上常常偶遇自动驾驶小巴、无人配送车、无人环卫车、无人巡逻车……自动驾驶汽车已悄然驶入市民生活。
在北京亦庄,一个没有方向盘的“小世界”正在诞生。这里建设了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集聚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及潜力企业20余家,智能化零部件、汽车芯片等上下游企业120余家;拥有各类自动驾驶车辆1100余辆,累计道路测试里程超4100万公里,超全国总测试里程的四分之一。
车轮滚滚向前,纯粹的机械性能转向深邃的智慧科技,感知与地图融合共生,安全与效率协同共进——关于出行的全新未来,已拉开帷幕。而高精度地图,正是这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让未来之路,越走越宽广。(记者:陈雨 曲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