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对标布加迪威龙。”
8月28日,当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内部信中正式宣布造车,并写下这句话时。懂车和不懂车的人都愣住了,于是人们把追觅,造车当成了一句玩笑!
一句最有梗的回复,给出这样的评价:比追觅的车跑的更快的,是追觅官方的嘴!
9月11日,直到俞浩又在朋友圈发布一组追觅首款车的渲染图,并宣布这款车会在海外建厂、年底在美国CES展上首发亮相。吃追觅“造车瓜”的人,仿佛又遭到了二次暴击!
懂车的人好奇,一家没有资源和技术沉淀的企业闯进汽车,到底想赚了谁的钱?不懂的人也好奇,在消费降级时代,到底谁敢买国内家电厂造的“布加迪”?
跨界造车不新鲜,新鲜的是当市场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里,一家以扫地机器人公司居然还敢“躬身入局”,甚至直言"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这让追觅为什么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能准确的踩在了舆论的笑点上。
相比追觅造车的成功与否,人们眼下更想知道,究竟是股怎样神秘的力量,在推动追觅入局造车?从扫地机器人到千万级超跑,追觅在这条跨界之路上,又看到了哪些别人没看到的挑战和机遇?
文|锅斯傅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谁给了追觅造车的“底气”?
用俞浩的话说:追觅的造车梦,始于2013年,是源自清华天空工场起草的一份造车计划书;但真正助力俞浩造车梦背后资源,似乎比这个时间来得更晚,以至于关注的人,只要把目光转移到2024年,就能窥探一二!
同年6月2日,追觅机器人「长三角产业基地」项目,在绍兴市行政中心举办签约仪式。为了达到“资本撬动产业”吸引上下游产业入驻绍兴滨海新区,带动长三角产业基地的发展目的。
该项目还由追觅系,与市、区两级的产业基金三方共同设立了一支“百亿生态基金”总计目标规模110亿。
在这支基金里,由追觅梦创、追觅科技、厦门追创三个平台代表的“追觅系”合计持股55%,其余45%则是由绍兴市/区3家国资平台控股。简单说,就是这支『绍兴百亿产业基金』为如今的“追觅造车”业务提供了明确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截至目前,该基金首期已完成30亿的募集。尽管明确的出资比例不详,但可以明确的是,目前来自绍兴的地方产投,即是追觅此次汽车背后直接的资源与资金支持者。
根据初期规划,该基金被分成2个部分:一支是中早期项目孵化基金,另一支则是专注成长的战略基金。其中,这支长期基金业务范畴里,智能汽车、短交通就被纳入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但有意思的是,追觅系起初与绍兴,在围绕这支百亿产业基金探讨合作的初期,没有任何公开且明确信息指出,双方有合作汽车业务的打算!从这支基金的成立目的看,双方起初的合作规划也主要聚焦在清洁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这就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造车计划,是追觅与地方政府深入接洽后,萌生的一个临时想法儿!
为什么会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追觅又萌生造车念头?其实就在2024年4月,这支百亿产业基金上游,还有另一支名为「新动能产业」的“母基金”,也位于绍兴滨海新区成立。与“百亿生态”子基金的作用不同,母基金瞄准的正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以及新能源等赛道”!言外之意,成立产业子母基金的作用,不是一次简单的“引资”,主要的目的是“引链”。
之所以牵手“追觅”,是当地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领域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能为追觅能够提供良好的生产制造空间和配套服务。而成立母基金就是要通过资本手段,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支撑城市的能级最终跃迁。
追觅,作为当地已经引入的「链主型」企业,跨界造车后不排除,为地方释放了一个能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落户绍兴,进而加速当地产业集群形成的信号。
根据绍兴当地“4311”产业新体系的发展目标。新能源作为其中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其中一个现代服务业中也包括了要发展当地的汽车城项目。
结合地方“千项万亿”的总发展规划里,或许在某种程度也能解释,为什么会在社会资本几乎对新造车关门的今天,像追觅这样一家「家电企业」,有了在内卷的车市里还能躬身入局的底气!
2
造车,一场不容有失的“自我救赎”!
于是,车轨渐显的追觅,驶入了造车的深水区。
根据追觅官方梳理的造车天赋来看,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控制,被列为支撑其造车的三大核心技术。在追觅看来,自己在这三项业务的积累,是可对应迁移至汽车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三大模块!
追觅认为,过去自己在「吸尘器、扫地机、吹风机」上的“高速马达”,与汽车的电驱系统存在着“同源异构”特性。考虑其家电端的马达2.5kW/kg的功率是主流车规级电机的2倍,因此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满足超跑级动力需求。或许这也就变向解释了,追觅的造车路为什么要从定位「布加迪」开始!
不过,包括沃达福汽车研究中心等多家行业机构,对追觅这家家电企业跨界造车都产生怀疑。机构普遍评价,汽车需要的不只是高转速,工程能力、平台化、智驾领域的试验和积累,围绕一款车的质量管控体系、生产经验、工程验证的可靠性对现阶段的追觅来说都存在巨大挑战!
但对追觅来说,眼下的这些问题,显然不能成为阻碍其跨界的决心!毕竟,造车之于追觅,更像是一场不容有失的“自我救赎”!
有人形容,今天扫地机器人的行业现状「外表光鲜,内里艰难」。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全年出货量微增,市场进入严重内卷阶段,连有“扫地茅”之称的石头科技,上半年也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营收涨78.96%,净利润暴跌39.55%。截至上半年,扫地机器人市场全球市场渗透率徘徊在10%左右,国内仅有6%。
而追觅,又似乎比谁都更早感知到寒意。
从2023年开始,追觅已经不断尝试跨界。尤其是1年里,大到航空、消费金融、大家电,小到火锅、充电宝、无人机……追觅的外延业务几乎月月出新,但始终未有实质性突破。有人形容其发展之路显现的特点为“左冲右突”,也有人调侃“追觅干啥我都不惊奇”。
直到绍兴项目落地、百亿基金就位,追觅才阶段性收敛了“左右摇摆”的态势。而作为基金的核心出资与产业运营方,意味着追觅,也必须拿出一个真正有份量、有想象力的项目回馈资源方——既要证明百亿资金未来潜力价值,也要支撑其后续的募资逻辑。
如果参照该基金划定的框架,似乎也只有“造车”能阶段性满足技术跨度大、产业链长、示范效应突出的特点;也只有车,才最有可能帮助追觅实现“三赢”的目的,即:带动优质产业集群落地;获得资金和转型机会;捕获具有高估值潜力的项目。
看得出,对于造车,至少在这个节点,追觅选择了站在要「拼一把」的角度去看问题,起码不希望再回到「创新、溢价、市场收窄」的恶性循环中去。
3
追觅造车,能否翻过3座大山?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上周,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已经携团队赴德国进行工厂选址。
这座位于德国柏林附近的新工厂,毗邻特斯拉工厂,面积预计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也有消息指出,追觅汽车还有望将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
当然,追觅造车的未来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但可预见,对于这位起手即高端的新进入者,尤其是短期内还难以形成规模,加上在供应链又缺乏管理经验。但凡其想在市场中站住脚,对这种新入局者来说,都很难「墨守成规」运用一些常规手段参与竞争。
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制造概念,这类企业的后续动作,都极有有可能扰乱市场目前的竞争秩序;当然如若不幸,在造车过程中失败,也势必会引发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资金、土地乃至人才投入的浪费。
不过现在来看,这些问题似乎又可以被理解。
毕竟,对于一家投入产出比已经失衡,甚至是越来越低的企业来说。或许商业,此时最大的魅力已经不在于面对的问题是否严峻;而是在于「凭什么别人行,我不行」的一种商业性格!
毕竟任何一个行业在有新进入者之前,哪个面临的不是行业天花板,以及饱和式竞争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家已经手握“政府资源”和“资本”的企业来说,可能别人眼里的问题,接下来还是自己的机会。
毕竟,无论是从转型、融资、建厂的规划来看,追觅的执行效率都是非常强的!
就像说服地方资源的过程里,这家家电企业,似乎就毫不费力对资方展现出了自己在商业上的特殊视野,甚至能在一个新赛道上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就换来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这至少证明了追觅确实有自己的独特性。
有人曾形容,在今天消费造车的市场里,做车的企业愁眉不展,做局的企业喜笑颜开!抛开长远不谈,眼下在追觅这个动听的造车故事,还没有按下暂停键之前,这家开始有「时间参照表」的企业就还需要正视3个问题:
1、2027年,到底能不能量产?
有知情人士透露,2027年,是资方给出的初步量产时间表。但由于第一款车还处在造型评审阶段,内部此前围绕2027年2月的量产计划已经不再提及。
考虑2027年下半年是包括丰田在内多家企业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的节点,意味着如果不能按时量产,追觅将可能错过眼下这一轮技术迭代的窗口期。叠加前期资金不能得到回报的情况下,势必加剧这家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与投资者的信任度。
2、到底选借鸡生蛋,还是腾笼换鸟?
虽然追觅已经注册成立了汽车科技公司,但如何获得造车资质短期看还是未知数。收购就涉及跨省的重组,政策门槛的操作难度极高。
此前曾有消息传出,追觅会借用上汽的生产资质。但目前考虑行业竞争激烈,2026-2027年,包括宁德、弗迪、华域等头部新能源3大件的产能已经锁定超过8成,追觅在代工业务中和企业竞争优质的企业整抢到订单资源难度很大。
3、左右手模型到底能不能跑通市场?
目前“左右手模型”是其造车的独特业务策略!顾名思义,左右手模型,指的是左手代工、右手自研。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初步规划的左手代工,希望能将某北方汽车集团的40越野车为代表的这些「不畅销国产车」进行改造。换标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赚取利润,反哺右手业务;而右手自研,即学习某粗粮企业,对某些海外超豪华汽车,大到“形似神不似”的深度学习,即便不做规模量产,也能阶段性吸引投资,最终在左手业务衬托下,阶段性把右手业务养起来,实现自给自足。
但截至目前,与这种完全相同汽车商业案例,在国内还没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追觅能否跑通这种创新的业务模式,短期来看也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验证。
上一篇:明年买新能源汽车,恢复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