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比亚迪在杭州发布了第三代电动客车技术平台——e-Bus 3.0,并同步推出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全新电动客车C11。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客车技术领域实现又一突破。
电动客车与普通乘用车不同,其往往面临长途、重载等复杂运营场景,对车辆的续航、能耗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可以说,新车只有在这些方面表现足够可靠,用户才会真正考虑电动客车。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相比以往的燃油客车,C11的性能表现更出色,续航更长,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也大幅提升。
具体来看,在能耗方面,e-Bus平台3.0构建了全球首个量产客车全域1000V高压架构,并首次应用了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和1000V电驱桥,配合热管理系统,整车能耗最多能降低 18%,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能提升50-80公里。
这意味着车辆在使用中能耗更低、续航更长,此外还能满足寒冷地区的运营需求。
电动客车的另一个核心痛点是安全。毕竟,一辆车往往承载着数十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在安全方面,比亚迪下了很大功夫,其采用电池底盘一体化(CTC)技术,将刀片电池直接融入底盘骨架。官方称,这套系统可以承受50吨重卡碾压,还能通过比国标高四倍的挤压测试。
另外,全新电动客车 C11还具备高速爆胎稳行系统(TBC)以及驾驶员失能辅助系统2.0,进一步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前者可以在车辆发生高速爆胎时,做到智能降速却不失控,让爆胎稳定最高车速达到100km/h。
而后者在驾驶员突发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仪表台的一键停车按钮触发系统,车辆会自动安全停车并开启双闪警示灯,同时发出声音警报提醒周围人员。
最后,在智能化方面,平台升级了全新一代电子电器架构,实现了底盘、驱动和车身的高效协同。首推的客车云辇A系统、客车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等,使车辆在操控、行驶平顺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其实,比亚迪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布局并非一日之功。2008 年,比亚迪就开始布局该领域,至今投入超过 140 亿元,研发人员超过 7000 人。相比很多后来才切入该赛道的车企,比亚迪的优势便在于长期积累,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
这种积累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验证。数据显示,比亚迪商用车已连续两年获得新能源客车出口冠军,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超过400个城市。
此次,比亚迪推出的e-Bus平台3.0是经历三次技术迭代后的最新成果,从这一点也能看到比亚迪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和对用户需求的在意。
正如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在发布会上说的那样:“这是我们对‘加速客车电动化’承诺的兑现,是对‘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追求的回馈,是对‘绿色成就美好生活’的初心坚守。”
此次e-Bus平台3.0的发布和C11的推出,意味着比亚迪将在技术和产品层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未来,比亚迪商用车也将基于e-Bus平台3.0,推出其他让市场惊喜的电动客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