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一开幕,外界关注点集中在德国汽车制造商能否顶住中国品牌的冲击。原本是本地车企的主场,却让人感觉像打起了保卫战。
新闻标题接二连三,全都是关于中国车企如何抢占欧洲,德国品牌是不是还能撑住未来。中国的电动车品质不断提升,价格更是杀到让人难以拒绝,而德国车企过去引以为傲的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逐渐被拉近。
现场气氛热烈,但其实工程师和经理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大众、梅赛德斯和宝马各自亮出新款电动车,想用亲民价格和配置夺回大众市场。
比如大众推出的ID. Polo和ID. EVERY1,全力拉低门槛,目标就是让一般家庭都能掏得起这份钱。梅赛德斯和宝马也在细分市场布新局,但大家都知道,价格战中国品牌领先一步,要靠质量和服务再拼。
虽然德国本土的新车注册量看来还很稳,大众依然是市场老大,奥迪和斯柯达也还吃得下份额,但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的日子和过去不一样了。报告显示,德国汽车企业不再盲目乐观,越来越多的高管觉得未来三年必须彻底调整做法,否则市场保不住。
关键难题是技术升级和供应链稳定,不光是为了欧洲市场,全球份额的下滑已经摆在脸上—,德国车这几十年的基础正在被动摇。
厂里的岗位变动正在悄悄扩大,裁员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话题。短短一年里,行业里减少了五万多个岗位,比疫情前还要少了十万多,和其他制造业比起来,汽车行业受冲击最明显。
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原本天天在生产线上,现在要么改行,要么降低生活标准。即使车展现场看起来热闹,脚下的地却不再像以往坚实。
全球视角一拉开,处境更难堪。德国车企在欧洲还是主力,但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份额下滑的速度比谁都快。对比起来,中国品牌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转得很快,甚至引领了潮流,德国企业只能加速追赶,合作和创新成了唯一突围口。
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捋采购渠道,还要组团抱团,想办法和AI与软件公司跨界合作,但动作还是显得有些迟疑,市场竞争压力一天比一天紧。
如今的车展不再是简单的新品发布,更像一场行业生死赌局。德国车企只有用行动证明自己还能扛下去。他们努力优化价格,改进产品,调整战略,放低身段去找合作伙伴,可外部压力和内部阵痛没有减轻。德国汽车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谁能转型得快,谁才能活得久。
这次车展像一次行业镜头,把全球汽车市场里急剧变化的关系展示得一清二楚。德国车靠创新和品牌积累还能拉住一部分阵地,但外来的竞争者势头太猛了。未来谁能笑到最后,还真的悬着。德国车企面前摆着的是大转弯,转过去就有几年安稳,转不过去就只剩下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