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云山
9月17日,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WORLDDIDAC ASIA 2025)在杭州开幕。6万专业观众、500家展商齐聚,一台能实时翻译“小黄车”变成“Shopping Cart”、甚至贴心提示文化差异的AI设备,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原来,这是杭钢炽橙带来的跨境电商翻译智能体,也是职业教育迈进“AI+个性化”时代的一个缩影。
会展现场(受访者供图)
杭钢炽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钢集团与炽橙科技共建的国家高企)这次一口气带来三条产品线:元智语、元智书、元智训,分别对应智能体开发、XR创作和数智化教学管理。它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把“批量教”变成“个性学”。
智能体:撬动“大规模个性化”培养的支点
在职业教育亟待从“批量标准化”转向“精准个性化”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产教壁垒?杭钢炽橙推出的“元智语”智能体开发平台,给出了具象答案。
“它不仅是智能体的开发工具,更是一位深谙产业实践和教学场景的‘AI助教’,”杭钢炽橙产品负责人表示,“教师通过平台直观的零代码界面,就能自主构建学科知识库、智能教案生成器甚至跨语言教研工具,让人人拥有专属教学智能体成为可能。”
这使得普通教师首次具备规模化实施精准教学的能力:无论是为云南某职校定制服务于老挝学生的双语教学助手,还是为机械专业构建虚拟拆装指导程序,教师都能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智慧教育页面(受访者供图)
XR+AI双翼驱动,打造“可触摸的知识”
如果说“元智语”平台解决了知识的个性化传递,那么“元智书”XR数字资源创作平台,则让抽象知识变得可交互、可感知。
一位机械专业教师正用手机扫描教科书上的发动机插图,顷刻间,一个完整的发动机三维模型便跃然屏上,可随意缩放、旋转,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想象的空间结构、动态流程,如今可以立体化、可视化地呈现,”杭钢炽橙工程师介绍,“平台还支持零代码创作3D交互课件,无需编程基础,1天即可上手,真正降低数字资源开发门槛。”
操作页面(受访者供图)
而支撑教学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的“元智训”数智化平台,则进一步融合了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智能评价体系。通过卡片式教学看板,教师可直观掌握每个学生及小组的实时学习进度;结合实时学习评价与多维度能力画像,实现了仿真训练与教学考评的有机融合,全面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与管理。
从实训室到产业端:AI如何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杭钢炽橙的战略布局不止于工具层面。其背后是一套以“构建大规模个性化、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智能化重构逻辑:通过智能体聚合企业大师、学校名师与一线技工的经验知识,将分散于校企之间的技术能力沉淀为可复用、可进化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的5G+XR新能源汽车理虚实一体化实训室、桐乡技师学院的工业机器人一体化课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VR仿真与数字人动捕实训室……多个已落地项目显示,数智化正成为连接产教两界的关键。学生通过个性化数字分身自由穿梭于虚拟生产场景进行精准学习,教师可实时参与跨地域实践指导,而沉淀的知识经验则通过智能体平台跨组织共享——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培养、泛在学习”新范式。
页面一览(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塑”
当老挝学生通过AI翻译理解中国电商直播策略,当机械专业学生在VR中拆装十万公里外的精密仪器,当教师用零代码工具给学生构建自己学科的AI助教——教育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成为无边界、高互动、强赋能的社会化创新空间。
“技术终将退隐幕后,而人的成长永远在场,”杭钢炽橙致力于让每一个智能体都成为助益师生成长的“数字分身”,让教育成为一场持续发生的、充满张力的共创之旅。通过AI+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让学生聚焦创新与实践,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教育因此变得更高效、更公平、更贴近产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