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导致三人死亡的严重事故发生的5个多月后,小米汽车官宣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存在安全隐患,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车型。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备案召回计划,决定立即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此次召回涉及两个批次的车辆。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5车型,共计98,462辆;召回编号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共计18,425辆。
召回原因是,这些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表示,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这次大规模召回,让人不禁回想起五个多月前那起震惊全国的悲剧。
2025年3月29日晚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车辆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三个年轻的生命不幸离去。
根据小米公司随后发布的事故详情,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从小米公布的数据时间线看,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发生碰撞,间隔仅有约2-4秒。
事故发生后,公众提出了诸多质疑,但至今,官方依然还没有给出事故的调查结果。
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25年4月,工信部和公安部相继发文规范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宣传和使用。工信部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则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高阶智驾’陷阱,现阶段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尽管相关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命名存在差异,但技术特征均属于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定的L2级标准,尚未取得L3级及以上等级认证。”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近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酝酿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车门把手,未来新车将仅允许使用带机械应急装置的半隐藏式或传统门把手,相关强制性标准草案有望本月完成讨论。
这或许也是对于新能源车过度设计的“拨乱反正”。
事实上,小米SU7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能力不足、紧急情况下人员逃生机制的有效性等问题,并非小米汽车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小米汽车此次大规模召回也再次提醒所有车企,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是放在第一位的。
随着工信部新规的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强监管时代。车企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构建高精度测试体系,优化软件算法以应对高危场景。
监管部门也已明确要求,严禁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易夸大宣传的词汇,统一采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表述,防止误导消费者。这些措施有助于重建消费者信任,降低事故风险,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小米汽车在宣布召回的同时,已经开始推送OTA秋季大版本升级(澎湃OS 1.10.0),承诺为车主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愿逝者安息。也希望所有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将安全置于首位,对汽车行业和生命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