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州商业观察
当滴滴把六十多名网约车司机代表请进中关村会议中心的评审会现场时,或许期待着一场“阳光化”的形象展示。但四个小时的激烈交锋最终证明,抽成比例的数字游戏,根本掩盖不住司机群体在收入泥潭中的挣扎。这场被冠以“民主沟通”之名的会议,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平台治理与司机生存之间的巨大裂痕。
“抽成降了,钱去哪了?”东北司机王哥的质问,成为整场会议的破题之语。这位曾是经销商的汉子,如今靠着网约车撑起两个孩子的家,腰伤期间的打车调研让他戳破了平台的数字泡沫:滴滴宣称平均抽成14%、最高不超27%,但司机到手收入反而不如从前。西安司机孙磊的运营数据更具说服力,8月482单抽成仅6.9%,9月甚至出现负抽成,可他依然喊出“相同时间收入能变多,我就拥护你”的心声——抽成高低早已不是核心,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才是刚需。
运价低迷成为司机们共同的痛。广西司机水哥那句“我愿意吃苦,不怕熬夜!可是不挣钱!到底是谁的问题”的嘶吼,道尽了行业的无奈。在三四线城市,“一块钱一公里,拉猫拉狗都比拉人强”成为残酷现实,而特惠单的存在更让司机们觉得“当了无名英雄”。司机晶晶算了一笔账:普通订单平台抽10块,特惠单后平台抽成不变,司机收入却少10块,相当于司机在隐性补贴乘客。更令人费解的是,特惠单既无里程明细也无时长长单,司机只能“瞎猜”运价构成,这种不透明让本就微薄的收入更添不确定性。
面对质疑,平台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定价负责人称“司机端与乘客端定价解耦”,优惠券由平台放弃抽成补贴,可司机们看到的却是“特惠单抽成与普通单无异甚至更高”的现实。当被问及为何不采用固定抽成时,平台给出“固定15%会让司机收入少10到20个点”的说法,并用“蛋糕做大才能提高收入”的理论回应运价争议。但这种“反直觉”的逻辑难以说服司机——既然“订单涨1块钱司机收入掉5个点”有实验支撑,那司机的收入增长又该寄望于何处?
争议的焦点还集中在抽成机制的透明度上。曾从事金融行业的司机朱可夫用“雾里看花”形容动态抽成,他提出的“像税率一样设置固定比例”的诉求,道出了多数司机的心声。在司机们看来,平台所谓的“精细化定价”更像随意调整抽成的借口,就像没有监管的电子秤,商业公平无从谈起。尽管平台承诺将在账单中展示总收入与乘客支付总额,但对于“每一单到底抽多少”的核心疑问,仍未给出明确答案。
专家与司机的认知鸿沟更显刺眼。当司机们恳请“涨三五毛钱运价”时,有专家急着普及“消费者主权”,强调涨价会导致客源流失;当司机提议规范双证司机权益时,又有专家质疑“排挤新进入者”。这些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只换来司机们“给他一台网约车跑两年就知道了”的嘲讽。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用李佳琦的例子论证平台价值,称滴滴通过调配提高效率创造了价值,但司机们更关心:这种“价值”为何没能转化为自己口袋里的收入?
会议落幕时的细节耐人寻味。平台员工盘算着“下次讨论个够”,而最敢直言的王哥发视频证实抽成下降后,却被粉丝骂作“叛变”。这一幕恰似整场会议的缩影:平台试图展现沟通诚意,司机们渴望解决实际问题,可两者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滴滴或许能通过调整抽成上限、优化账单展示赢得一时认可,但只要运价低迷、收入微薄的核心困境不解决,这样的评审会终究难逃“走走过场”的质疑。
夜幕下的中关村会议中心灯火通明,可走出大门的司机们心中依旧迷茫。抽成数字的透明化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司机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换来对等的回报,如何在平台利益与司机生存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滴滴真正需要解答的考题。这场四小时的争论,与其说是一次问题评审,不如说是一次生存预警——当劳动者的合理诉求长期被忽视,再精密的定价系统、再漂亮的抽成数据,都无法撑起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