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是我国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会颠覆未来的新兴科技。科学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天(9月21日)下午,以“AI量子:量子智能”为主题的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举行。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宣布成立,上海量子计算十大应用场景发布。
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卢森堡、新加坡等国的量子科技领域专家,以学术报告、圆桌讨论等方式,探讨人工智能与原子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算法应用的交叉融合,共话未来产业应用前景与合作发展。
上海加大对量子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围绕上海市量子计算行动计划部署,服务国家量子科技发展战略,上海正不断加大对量子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布局。
此次成立的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由复旦大学、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2家科研机构和若干量子领域优势企业组成。据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李晓鹏介绍,未来五年,该联合体将重点开展量子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与重点应用,培育高水平量子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团队。
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由上海科学院牵头,集聚长三角地区量子科技领域的重点企业及部分科研机构,肩负“产业集聚、攻关协同、标准制定、生态打造”四大核心使命。
“联盟成立旨在加强量子装备产业全链条协同,以关键元器件研发、核心装备攻关为重点,提升我国量子科技装备整体竞争力,加速量子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上海科学院院长孙真荣说。
上海量子计算十大应用场景则覆盖电力、金融、物流、新能源与生物医药等领域。不仅聚焦实际应用需求,更致力于展现量子在解决复杂问题与推动未来产业变革中的巨大潜力。
量子科技如何赋能产业实际发展
量子科技听上去距离普通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近。
比如,我们的日常用电。据国网上海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主任潘爱强介绍,量子科技是帮助上海电网应对各类挑战的前沿技术,让电网从“稳定”走向“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目前,上海电网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随着新能源的增多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电网也面临着供需平衡难度高、稳定运行压力大等难题。上海电力目前正在研究量子计算优化的可能性,加速探索量子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将积极融入上海市量子科技的整体布局,让量子科技助力上海超大型城市电网的更安全、更绿色。
量子智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全新范式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量子智能融合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技术,通过量子物理特性突破经典计算瓶颈,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全新范式。“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正在跨越传统技术技术面临的极限,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说。
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为量子研究提供强大助力,赋能量子科学发展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量子设备性能。另一方面,量子计算已逐步进入中等含噪规模(NISQ)时代,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算力支持。“量子计算具有无与伦比的算力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表示。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经典算力瓶颈的制约,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传统计算性能增长趋缓。但是,量子计算凭借其量子叠加与纠缠所带来的指数级并行处理能力,展现出突破现有算力瓶颈的巨大潜力。研究者正积极探索如何利用量子计算加速机器学习训练、降低计算成本并增强模型表达能力。
虽然目前量子技术仍存在噪声和规模限制,但已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出加速效果。比如,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团队上个月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在60毫秒内构建了两千余个原子阵列,创下新纪录,彰显了上海在“AI+量子”工程化方面的实力。随着量子硬件与算法的持续进步,量子人工智能有望为药物研发、金融建模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此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承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