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这次不是因为破纪录的订单,而是源自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召回,消息一出,整个汽车圈都为之“炸裂”。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消息确认,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召回总计116,887辆SU7。这对于一个新晋玩家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王牌变软肋
小米SU7为什么能火?除了让人眼前一亮的高颜值设计和无缝的车机互联体验,创始人雷军个人的巨大号召力也是关键。但更核心的,是它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所宣称的突破。
这张被小米视作核心“王牌”的技术,本是为了让车主在高速上能开得更轻松。谁能想到,如今这张王牌却成了悬在头顶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次召回暴露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小bug。它的L2级别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且特殊的场景下,存在着认知和决策能力的根本性不足。系统可能会对路上翻倒的货车、突然出现的掉落物,或者密集的锥桶区识别不充分,甚至出现延迟。这种场景下的犹豫,后果不堪设想。
更要命的是,当与大型车辆并行或会车时,车辆的横向控制不够稳定,无法很好地保持车距或在车道内进行避让。在暴雨、夜间、强光或车道线模糊等感知能力下降的环境里,它的控制策略也不够保守。一旦驾驶员未能及时介入,碰撞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
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在人机交接的关键瞬间,系统的预警也并不到位,这无疑会放大驾驶员因反应不及时而带来的风险。这项技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简直就是潜在的“马路杀手”。
这已经不是小米第一次在自动驾驶上栽跟头了。就在去年四月,一起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导致的车毁人亡事故,曾给品牌带来重创,当时新增订单量出现显著下滑。
那次事件后,雷军本人也曾“蛰伏”了近一个月。他坦言,造车是小米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关乎生死。历史的警钟言犹在耳,这次大规模召回无疑让伤口再次被撕开。
云端补丁与心头疙瘩
从处理形式上看,小米的应对堪称高效。这是一次软件召回,成本相对可控,也无需任何硬件返厂维修。车主们安坐家中,就能远程完成升级,省时省心。这背后,是小米全国门店网络和应急预案在提供支撑,体现了一家大厂主动承担问题的负责任态度。
然而,这种物理层面的“无感”修复,却无法抚平用户心理层面的“有感”焦虑。解决方案再便捷,召回本身这个事实,就足以让十几万车主心里打鼓,为自己的出行安全捏一把汗。
毕竟,这是一款刚刚上市交付的新车,处境本就尴尬。更何况,这已经是SU7上市后面临的第二次基于监管的“软件型召回”,信任的压力正在层层叠加。这种信任危机,很快就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经济层面。最直接的冲击,可能就是短期内压制住原本火爆的新车订单。
而从长远看,更致命的打击可能来自对二手车保值率的影响。保值率一旦受损,将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价值,这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巨头也趟过的坑
把视线拉长,小米今天的遭遇并非孤例。可以说,这是所有投身智能驾驶赛道的玩家,都必须经历的一场“成人礼”。
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缺陷的问题,并非小米独有,就连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也未能幸免。远的不说,2021年,特斯拉就因巡航控制容易误触导致意外加速,召回了约28.5万辆车。
就在去年,特斯拉又因为自动辅助转向等功能存在风险,在中国市场召回了超过160万辆汽车。这清楚地表明,在通往更高阶智能驾驶的路上,布满了所有造车企业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公众评判一家企业的标准,已经从“你是否会出问题”,悄然转变为“你如何处理问题”。小米这次遵循监管流程,提前备案召回计划,虽然暴露了自身短板,但也展现了一种合规响应能力。这既是信任压力,也是一次展示负责任姿态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国内对于OTA召回的透明度要求,以及对L2级别功能的新规都在不断趋严。监管的缰绳正在越收越紧。这次召回,对小米而言就是一次重要的压力测试。未来,那些技术水平不达标、安全保障不到位的企业,很可能会被监管直接淘汰出局。
结语
小米SU7的这次OTA召回,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它既是一场由技术缺陷引发的信任危机,也是一家新兴车企在成长道路上必须补上的一课。便捷的OTA升级是“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而真正重建消费者对于安全底线的信任,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道”。对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来说,真正的挑战,或许从来就不在于编写出多么完美的软件,而在于当软件不可避免地出现瑕疵时,能否用最透明、最负责的态度去直面用户和监管。这,才是通往未来智能出行时代的唯一通行证。